红网时刻11月5日讯(汨罗分站记者谢江江博浪)“韩少功创作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11月3日在湖南理工学院闭幕,4日一早,来自海峡两岸22名专家学者一行赶赴汨罗屈子文化园及韩少功位于三江镇的乡间住处“梓园”,开启汨罗文化之旅。
专家学者一行在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舒文治等的陪同下,参加祭屈仪式。
“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年前,屈原行吟泽畔并怀沙自沉汨罗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25首不朽诗篇,书写了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半个世纪前,韩少功下放汨罗,生活工作十年,成为风开一代、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思想者;年后重返汨罗,结庐八景,再次扎根大地,他的创作与文化实践伴随、见证和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史。
走屈子行吟路,屈子祠中祭诗祖;走乡间小道,八景梓园文学寻根。专家学者们汨罗之行,行程满满,感慨良多。
“在汨罗,两位文人的精神联系一脉相承”
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於可训先生这次携夫人来到汨罗。71岁的老先生告诉记者,老想来汨罗看看,这次满足了愿望。
於可训首次在汨罗祭祀屈原。
千年古祠祭屈,声声楚句直抵心灵;文学原乡寻根,乡间风味扑面而来。於可训说,很喜欢屈子祠的古朴,很期待屈子书院的朗朗书声,很理解韩少功对乡土的眷恋。披上绶带祭祀屈子,这一声声楚语,令人感动。
午后的阳光照进清幽的梓园。漫步这一条乡间小道,同样有过知青岁月的於老先生似乎更加理解了韩少功对乡村的眷恋。“这不仅仅是为了创作,是因为情感上的牵连无法割舍。屈原眷恋楚国,这是大乡土;韩少功眷恋汨罗,这是小乡土。所以,‘古有屈大夫,今有韩大爹’,莫言这句打油诗道出了在汨罗这片土地上,一位古代文人与一位当代文人的精神联系,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一脉相承。”
专家学者一行到汨罗三江镇访韩少功乡间住处“梓园”。
同样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樊星教授也直呼这是一次“圆梦之旅”。他说,到楚文化的源头和韩少功先生的住处实地参观,有一种把文本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感觉,收获满满;期望汨罗成为旅游胜地,成为一个寻找屈原诗*的地方。
“汨罗:楚骚发源之地,中国文脉的源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郜元宝也是第一次踏上汨罗之旅。3日的学术研讨会上,郜元宝做了主题发言,认为韩少功是一个善于融合“创作”与“议论”的作家。在他看来,韩少功的作品太讲“理”了,把世界看得太通透了。莫言的这句诗,不全是对韩少功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湖南几千年来文风的肯定。
郜元宝(右二)参观梓园。
这一次匆匆的旅程中,他依然感受到了浓浓的湘楚文化。郜元宝告诉记者,北有诗经,南有楚骚。汨罗是楚骚发源之地,中国文脉的源头。文脉很厚重,更因为有着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当代文化人的传承和发扬,便无愧于屈子,无愧于湖湘这片圣地。
“来到汨罗江畔,有种回到《楚辞》世界的感觉”
“来到汨罗江畔,让我有种回到《楚辞》世界的感觉,只有在这里,才真正让我感受到屈原和《楚辞》的韵味,一种我之前无法感受到的诗歌与地域结合在一起的韵味。”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彭明伟汨罗之行感触很深,“这里有完整的屈原文化,还有韩少功先生的文学故土,令人赞叹。”
彭明伟(右二)零距离感受汨罗屈原文化。
“在我心目中,汨罗就像一个传说一样的地方。”中山大学教授张钧说,这次来访,让早已向往的屈子文化以及韩少功先生笔下的《山南水北》通通在他心中变得具象化,让他知道为什么韩少功先生作为一个长沙人,会如此钟爱汨罗这片土地。
年:汨罗与世界的“三年之约”
一片厚重的文化沃土,期待一系列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来滋养。
专家学者一行参观屈子书院。
3日的韩少功创作四十周年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汨罗市委书记喻文代表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向文学界、文化界的专家朋友们发出了“三年之约”的邀约:年,汨罗将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确立汨罗江在中华文化和中国诗歌史上的源头地位,期待更多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再次踏上汨罗之旅,体验“朝谒诗祖、诵读辞章”的诗意生活,更翱翔山南水北,书写大块文章。
明年,中国屈原协会第十八届年会也将在汨罗举行。
新一轮文化汨罗建设正在路上,新一轮汨罗文化兴盛正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