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莎莎胥扬
推掉几个重要活动,知名法学专家姜明安从北京赶回老家——湖南汨罗市白水镇。他应白水镇*委、*府及家乡父老邀请,回家观看5月18日举办的环洞庭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热身赛暨湖南省自行车联赛(西长站),并担任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
(在汨罗白水镇举行的赛事中,姜明安接受媒体采访)
“能举办这样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充分说明了家乡*委、*府足够重视体育活动,重视群众健康,也说明家乡有魅力、有吸引力,赛事组织方慧眼识宝地。机会难得,我必须赶回来观看。”谈起这场赛事,姜明安满满的激动和自豪。
一
年离开家乡赴北京,41年了,姜明安乡音未改,习惯将白水江唤作白水gāng。在他的记忆里,许多故事都与这条江有关。
清早江中“捞鱼虾”,晚上和哥哥举着煤油灯去“扎泥鳅”。年,白水江涨大水,家里的土砖房塌了,村里人都来帮忙修房子。姜明安被安排晚上守材料,结果他喊小伙伴打了一晚扑克,第二天去镇上买钉子时,趴在李公桥桥礅上睡着了,因此挨了爸爸一顿揍……
“我小时候最爱干的事是看书,学校图书室的书大部分都看了。”少年姜明安对书本有着强烈的渴望,甚至痴迷到放学不回家,直接躺稻田里看书到天黑。
“那时候,家里吃也愁、穿也愁。三年自然灾害时,我们六兄妹加妈妈七口人(爸爸在县城做搬运工人),每人每天只有二三两米的口粮,靠挖野菜、红薯叶等熬粥勉强度日。大哥二哥小学都没读完,就辍学回生产队挣工分,养活全家。”
然而,姜明安觉得当年自家因贫农出身,仅仅是物质上受苦。而那些“五类分子”却还要忍受歧视、打骂,心灵上更苦。“当年我虽然没有打骂过‘五类分子’,但确实歧视过他们。我为他们、特别是他们子女那时受到的苦痛、煎熬深感遗憾。这也是我后来追求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文革”爆发,学校停学闹革命,还在上初二的姜明安被迫中断学业,“搞运动,到处串连,步行去长沙看大字报……”年,部队到公社招兵,姜明安被选中,去部队当了4年兵。
串联、当兵、在乡下参加社教工作队的那些年,姜明安没有放弃自学。年9月,他考进了县办的“五七”大学,在洞庭湖畔的磊石滩砍芦苇围湖造田。在学校老师任建民的帮助和辅导下,他补上了高中阶段的数理课程。
年恢复高考,姜明安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此时,他已被分配到汨罗县天井中学执教高中毕业班语文和*治,并任班主任。每个月工资39元。
当从报纸上得知文革中的“老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他高兴坏了!和学生一起踏上高考征程,姜明安为自己定下目标:考一流大学,非一流大学不上!
年10月汨罗县高考考场上,在“心中有话对*说”的命题作文里,姜明安恨不得写尽他十年的苦盼和希望祖国强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愿望。
有志者,事竟成。姜明安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大学,这一年,他27岁。当年天井人民公社的赶考队伍里,还有后来的著名作家韩少功。
二
高考志愿上,姜明安填的是北大*治专业。他希望通过学习*治,改变中国的*策方向,以避免千万人再过上“文革”那种苦不堪言的日子。
“学法律是组织安排的,我们班83个人,超过半数第一志愿不是法学。”那时,法学专业是绝密专业,全国只有三所大学开设,共录取人。分高学优、根正苗红是法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于是,姜明安的同学里,有军人、农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员、地方**机关工作人员……班上最小的17岁,最大31岁。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形成了北京大学法律系77级独特的精神气质。
姜明安精心保存着一张大三时的黑白照,坐在前排中间的长者是已故的宪法、行*法和*治学前辈龚祥瑞先生,其时在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
大三时,姜明安听老师龚祥瑞讲到,国外有一种叫动态宪法的法,可以有效控制*府权力的滥用,有效保障公民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犯,谓之“行*法”。
在老师的影响下,姜明安选择了行*法学作为专业。年,姜明安留校,成为当时北大唯一教授行*法的老师。当时,中国还没有一部真正称得上“现代行*法”的法律。
年,姜明安初踏行*立法大门,参与起草“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来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现在的《公务员法》)。
年起,姜明安又参加了全国人大法工委组建的另一个立法小组“行*立法研究组”的工作。先后起草了《行*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处罚法》《立法法》《行*许可法》等行*法重要法律的试拟稿,对我国行*法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最难的就是《行*诉讼法》的起草,那时候大家不理解,为什么要搞一个‘民告官’的制度,反对声很大。但这是商品经济和民主*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年,北京这边还在起草《行*诉讼法》时,姜明安的老家——湖南汨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基层法院行*审判庭。30多年后谈及此事,姜明安很认真地说,“这是汨罗县委‘违法’做了件好事。因为地方*府没有权力在一个地方、一个法院,设立一个法院组织法上没有规定的审判庭。”
年,《行*诉讼法》出台,从而开启了中国“民告官”的时代,也倒逼了一系列行*单行法提上立法议程。
一晃41年了,姜明安还留在北京大学。当年老师担心“搞行*法会没饭吃”的学生已经成为中国行*法的奠基人之一。
三
年底,超过北京大学规定退休年龄5年的姜明安正式退居二线。他的时间依然排得紧凑。除了研究课题、给博士、硕士研究生上课,他还参加各种研讨会议,晚上还要写书、写论文。他负责带队研究的“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特色依宪治国和法治*府建设研究》将于今年年底结项。
“最看重的,还是希望推动《行*程序法》出台。这部法律是扼制*府机关和*府官员滥用权力的‘紧箍咒’。只有控制住*府的权力,民众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有保障。”
尽管工作忙,回老家次数不多,但姜明安对于支持家乡建设的各种事宜,总是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