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视频专访我还是汨罗江从前那个骚年
TUhjnbcbe - 2022/12/17 9:51:00

红网时刻记者肖懿赵曼罗玲魏麒安实习生候芸蕾刘常岳阳报道

《离骚》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2月12日晚,中国·汨罗国际诗歌艺术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文人骚客、诗人学者相约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以诗歌之名,跨时空对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众多诗人,他们不止一次来到这片香草美人地,沉浸在她的诗韵中,因为这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情结……

感受伟大诗歌传统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终评委员会顾问吉狄马加

汨罗作为诗歌的重要源头,国内外诗人都渴望走进其中,感受伟大的诗歌传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来的一切。汨罗在推动诗歌发展和繁荣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将诗歌引入公众生活,进社区、进学校,让诗歌成为汨罗人民一种生活时尚,让诗意栖居成为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希望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能持续办下去,把诗歌活动既办成是诗人的盛会,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节日,让它成为世界了解汨罗,了解湖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与汨罗的三年之约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终评委员会副主任范诗银

一位诗人,三顾汨罗,在蓝墨水的上游漫步,与汨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范诗银的眼中,汨罗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孕育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伟大的“诗祖”屈原。几千年来,汨罗在楚辞的风骚里浸润着,将一代一代地诗意传承着,成为了研究诗歌文化起源地无法绕过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当香草美人和浪漫主义成就了屈原的时候,也无意中成就了这片曾哺育着屈原的土地。

“泪洒都门,踉跄枉渚,踏江声喷雪。被华发、笑看浮云,可怜肝胆寒彻。问苍天、真言苦积,素幡舞、有歌悲切。佩芷兰,香草美人,也曾欢悦。”范诗银在现场动情地朗诵了自己曾写下的这首关于屈原的诗篇,他说,屈原在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汨罗国际诗歌周的三年之约是伟大的,相信我们将会为传承和发扬屈子文化做出贡献,并为此骄傲。

*牵汨罗细读《离骚》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现代诗离骚奖获得者庞小伟

“选择了现代诗的书写形式对‘香草美人’的离骚传统作出了创造性的继承,以追溯和代入的方式为读者重塑了一个源头性汉语诗人的形象。”这是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离骚奖的部分授奖词,也是作者庞小伟来到这个心心念念的城市的原因。

庞小伟的组诗《*兮汨罗》在评审中经过了多轮匿名投票,最终以“绝对高票”胜出。谈起汨罗和屈原,庞小伟滔滔不绝,他第一次深入了解屈原,是因为多年前故乡驻马店当地一家报纸副刊的编辑的约稿,为了写好这篇关于端午节的稿子,他四处翻阅典籍。正是因为这样,他开始真正了解到了端午节,了解到了屈原与汨罗江的故事。

在他看来,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是《诗经》,一是《离骚》,虽然《诗经》作者已不可考,但屈原这个名字却照亮了中国诗歌浪漫的一页。

我是秭归人汨罗却也是我家乡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散文离骚奖获得者周凌云

周凌云与汨罗天生就有难解的缘分,他出生于宜昌秭归,而秭归正是屈原的故乡,熟识多年的朋友成了屈原庙里的守灵人,多年前在岳阳参加屈原学术会议,激起了对汨罗的兴趣,汨罗江边走一遭后便爱上了这座城。

此次来汨罗参加诗歌周,已是第四次“回乡”,少了些新奇和热烈,反而却更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亲切。“这篇关于屈原守灵人的散文,我写得很快,很自然,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仔细想想,写家乡,写同乡又怎会难以提笔呢?

“汨罗是不仅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近年来围绕屈原文化所策划的这些大型活动有声势有影响,通过文化活动推动了旅游经济发展,我相信汨罗的前景一定非常美好。”谈到汨罗近几年的发展,周凌云笑容满面,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乡感到开心和自豪。

汨罗是世界读书人的文化圣地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散文佳作奖获得者甘征文

首届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12月11日在湖南省汨罗市开幕,82岁的甘征文老先生的第一反应便是连声称赞:“是好事,真的很好,汨罗就是要好好打这张文化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的甘征文不仅是阅历丰富的老作家,更是受了几十年屈子文化熏陶,从汨罗市文化馆文学创作员到汨罗市文联主席,他与魏巍、姚雪垠、冯其庸、曹禺、杨沫、余光中等众多文学大家同游汨罗,感受屈子遗风。

“说汨罗也许别人不知道,但是说屈原一定能想到汨罗,汨罗屈原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了,这个符号可以无限大,它可以是中国读书人的文化圣地,也可以是世界读书人的文化圣地,屈原文化就是汨罗最强硬的软实力。”对于甘征文来说,看过太多读书人如朝圣一般来汨罗采风,对待屈原如对待神灵般敬畏。

化身屈原身上一件衣千年后发问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现代诗求索奖获得者谭思远

“我就想把自己化身成为屈原身上的一件衣服,感受他的感受,去进行联想,发泄悲愤的情绪。”求索奖获得者谭思远在谈创作灵感时讲到。作为汨罗本地教师的他,地域本身具备的亲近感使他不仅与屈原符号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自觉地被诗歌文化熏陶着,这使他在教育示范活动发起时,能够迅速把握住机会,创作出《问》这部优秀作品。

在作品中,谭思远分别对天、地、人进行发问,以六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屈原命运不公的控诉和愤慨。我们理解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汨罗人对于三闾大夫的情节,恐怕在他的眼里,汨罗江穿城而过,江水正满载着悠悠的诗意,去往那个香草芬芳的季节……

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汨罗江畔的少年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古体诗词曲赋求索奖获得者许思睿

“把笔诗心犹在,凭栏雅兴无涯。斯文不再负韶华。”在汨罗写下这首词时,他还不满十九岁——许思睿,本次诗歌周上“求索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许思睿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着来自外公、祖父的熏陶,对传统的诗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汨罗江畔是他的家,他是汨罗江畔的少年。他说,自己要将这首饱含着内心情愫的词送给汨罗。“从前在汨罗时,尚未感受到汨罗的特别之处;而当我离开汨罗外出求学,听到别人提起屈原、汨罗时,才油然而生出一股骄傲和自豪。”

在许思睿的眼中,汨罗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诗词创作的源泉,是镌刻到骨子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时时牵动着的一方热土。“千秋怜抱石,几度慨怀沙”,汨罗,在他成年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名片,被他细细地珍藏在怀中,陪他跨越千山万水,兀自散发着蓝墨水的幽香。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频专访我还是汨罗江从前那个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