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么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家乡。”连日来,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主人公芈月的一声深情叹惋总在记者耳际回响。她的故乡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是汨罗市,有人说是屈原管理区,有人说是平江县,也有人说是湘阴县。屈学家刘石林坚持道:“很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的罗子国。”
那罗子国又在哪里呢?刘石林称,罗子国被楚国灭了,其遗址就在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
多年的三角洲,20多年的桑蚕场
2月22日,记者和刘石林、屈原管理区宣传部部长曾兰芝、区文广新局长曹驰飞、诗人南歌等再次探访了罗子国遗址。
遗址西临屈(原)汨(罗)公路,东距汨罗城区4公里,西至湘江推山咀码头16公里,西北距南阳里的屈原故居遗址2公里,距玉笥山商周遗址约4公里,遗址坐落于汨罗江下游南岸翁家港至码头曹之间的滨河台地,平均高度为海拔31米,地势平坦,汨罗江萦绕其旁,构成一个小小的三角洲。
20多年前,这里是屈原农场桑蚕场,现在尚可看到里面满是低矮的树林,很多是桑树;其间散落几十间平房,最高的是南向的一排两层楼房,但人去楼空。
春风春雨中,凝望竖立在古罗城村东边这块刻有“古罗子国遗址”的石碑,举目汩罗江和屈原大地,众人思绪悠远而又一片迷朦。国都的遗存还深埋在地下。眼前所见是一片空白,空白得像长空中的云朵,有几只飞鸟掠过。
罗子国与楚国同祖,捕鸟而王
罗子国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
刘石林给记者放了一部“电影”——
罗子国,又称罗国,传说发源于罗地(今湖北罗田)一个善捕鸟雀的罗部落,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商朝中叶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因参加周武王灭商的战争有功,被封为子爵,成为周的属国。后迁徙到宜城(今湖北宜城),继而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江陵附近)。《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
楚文王时期,楚由丹阳迁都于郢;而罗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楚文王遂灭罗,将罗的遗民迁徙到今日湖南湘阴县、汨罗市和屈原管理区一带。《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光绪《湘阴图志》卷六称:“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已而于湘阴……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汨罗江南岸。”
刘石林介绍,有两首同名《古罗城》的清代诗词佐证了这一片地域是罗子国城遗址。周韫祥诗曰:“匹马南来汨水头,古罗城郭惨萧飕。千寻老树埋荒谷,一抹青山界古丘。长乐钟残啼鸟散,坏垣云断老猿愁。湘中剩有张王庙,斜日灵旗冷暮秋。”徐柱诗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城中垦熟田,掌平无隙土。传闻风雨夜,隐隐鸣金鼓。往往田之中,耕获瓯鼎古。年年山鸟啼,岁岁山花吐。屈指胙土已历千余年,而今谁是山鸟山花主?”
罗国——罗县——湘阴县(屈原农场、汨罗市),这就是罗子国的前世今生吗?
历史,在公元前年定格:罗网破,鸟雀散。罗国族人不得不流亡各地,融入当地部落而求生存,遗民以国为姓。汩罗江便成了一个小国的休止符,也成了全球万罗氏后裔公认的发源地。
历史多变而重复:多年后,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此沉江,一个伟大诗*升腾,宣告楚国这位罗子国兄弟的灭亡。
掩埋在厚土中的国宝
“罗子国是当时汨罗江流域方圆平方公里的*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经写作、生活过的地方,是湖南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藩国,是研究楚国历史、湖湘文化的重要历史平台。”曹驰飞告诉记者,年,省博物馆曾在古罗城村考古,现场调查、考古钻探及试掘结果表明,罗子国城遗址布局为座东朝西、以东为上。其整体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度不一,东侧最宽米,西侧最宽约米,总面积约25公顷。共发现遗迹现象94处,其中城门4处、河道3处、道路2处、房址24座、方形或长方形坑2座、不规则的灰坑55座。
曾兰芝称,从出土陶器的质地、器型、饰纹的风格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说这里是罗子国城遗址,考古学家几乎没有异议。罗子国城遗址是目前所知研究罗子国历史唯一的实物资料。
年,罗子国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管理区区委书记邱虹对记者说:“罗子国遗址是屈原管理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的校外课堂。罗子国城址所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将成为湘江下游地区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中最热的亮点。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对研究楚文化、湖湘文化、屈原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跳出遗址看遗址,诗人南歌介绍道,罗子国遗址北与汨罗山隔江相望,西邻鸡公滩东周遗址,南近刘墩坳(属汨罗市),西北毗邻河夹塘。汨罗江干流自东南向西北流经遗址北面,汨罗江支流沧浪河由西向东流经遗址南侧,经刘墩坳入桃木港,在河夹塘汇入汨罗江另一支流——河市河。
听起来很完美,看起来却很苍凉。“罗子国城遗址区域内遗迹非常丰富呢!”曾兰芝仿佛看出记者的失望,她轻车熟路带记者去看一段罗子国城遗址的城墙——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东北城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残高约3米。
曾兰芝像母亲抚摸孩子一样抚摸着城墙,如数家珍:当年,是以*土分层夯筑而成的,夯土中杂有少许的灰烬和泥质灰胎陶片。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罗子国城遗址地层堆积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层厚0.3~0.4米,土质疏松,土色杂乱,内含有植物腐朽物、残破砖瓦、残瓷片等遗物;第二层为扰乱层,*褐色粘土,层表距地表0.3米,厚0.3~0.4米,土质疏松,土色杂乱,内含有草根、瓷片等遗物;第三层为文化层,即东周春秋时期遗迹层,发现有房基、灰坑、窖穴和河道等。城址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碑,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钵及一些绳纹硬胎陶片。
“再带你欣赏当年的护城河吧!”曾兰芝抖了一个“包袱”。
徜徉护城河,记者发现,南、北、西三面护城河均保存甚好,现存遗迹宽约5-10米,水深最浅处超过3米。河中长满水生植物,河堤内外荒草凄凄、杂树成林,但掩不住历史的骨骼。
面对深厚历史文化遗存,屈原管理区主任*豪情勃发:“要通过遗址保护项目的实施,全面带动我区的农旅项目建设,特别是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农垦文化和稻田文化项目。”
“断*千里,明月照荒丘。”
“罗子国,这个商、周时期的王国,不知什么原由,在古代史料中一片空白。让我们无法深入其中,想追寻它的脚步、它的风采,只能是望洋兴叹。”诗人南歌突然幽幽地叹道。
站在罗子国遗址之上,满目是空旷的稻田,那些稻梗在风中诉说着一段隐藏在这片土地0多年来不见天日的历史。
而这片土地,解放前、建国初是湘阴县汩罗江、湘江的滩涂,年被湘阴县东塘公社、汨罗公社(今汨罗市汨罗镇)等地干群围垦农场后成了良田,上世纪90年代后这儿是一片桑园,现在又恢复为稻田。
“谁道英灵安在?空惆怅霸业东流,想必是,断*千里,明月照荒丘。”记者想起这句诗,好像看到的是洪水过后的荒丘,退水后牛群和鸟类在这儿生息的场景,谁会想到曾有一个王国在此建都?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南歌说,如果罗子国的文化发达,留下一个名人的作品或者留下些许史料,也不会让今人难寻其足迹的。罗子国的后人想到这些也许只能是叹息。
一个捕鸟而王的国度消亡了,而飞鸟还在空中翱翔。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剌,更像是一大人生的哲理。一个族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传承是多么重要。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家族和国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是迟早的事情。中国人是不是要反思这段历史,提高中国文化的自信呢?!
春日寻芳汨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罗子国遗址西北角,记者看到一条长长的河,如白练,舞向湘江,舞向洞庭。有难以言表的美。
诗人彭仁满说,这条河叫河夹塘,是汨罗江的古河道,严格意义上来说叫汨水,与屈原管理区内的*金河和灰滩河相连,然后汇聚进入河泊潭,入平江河,相汇荞麦湖绕磊石山进入湘江。
春来也,百花笑,百鸟儿鸣。对汨罗江,屈原人和汨罗人、平江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彭仁满称,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叫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山下汇合称“汨罗江”。真正意义上的汨罗江,就在屈原管理区境内。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正是这血浓于水、淳厚长绵的文化魅力,让千千万万罗氏后人对她*牵梦萦、如醉如痴。芈月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因此也渴望回到她汨罗江畔的故乡。
记者请彭仁满做向导,就从河夹塘出发,将屈原管理区境内的汨罗江故道走了一遭。
一条屈(原)汨(罗)公路重重地压在汨罗江故道上,故道就在屈汨公路前后时南时北地出没,若蛇行,反复摆动着无数个大“S”,在罗子国遗址的西北面闪成多条优美的弧线,见证着屈原管理区发展的历史,诉说着罗子国的前世今生。
丈过河夹塘,趟过*金河,跨过灰滩河,记者来到了屈原怀沙自沉的地方“河泊潭”,凤凰山的乡亲们在这儿建了一个纪念屈原的“怀沙亭”。“其实在其东北的山头上,原来就建有一个屈子庙,可惜后来被毁了。”彭仁满满是惆怅。
此刻,记者眼里,树木葱葱。耳边,却是彭仁满的一声长叹:“屈原在这儿终结了爱国的梦想,却成就了一位世界级名人,河泊潭这个地名因此而载入史册光照后人。而汨罗江因余光中先生写下‘汨罗江是蓝墨水的上游’而再次形成中国文化热点,河泊潭作为汨水和罗水的汇合点,因此对世人重新认识罗子国和汨罗江的历史有着特殊的意义。”
借问屈原为何选择在河泊潭自沉?彭仁满说,其实也跟罗子国有关。罗子国迁徙到汨罗江一带的时候,大量的遗民来到了现屈原管理区的凤凰山、磊石山一带,而他们到来之前,此地是苗人生活的地方,他们赶走了苗人,把此地作为自己的管辖之地。原来捕鸟为生,到此地只能捕鱼为生了。因此形成了热闹繁华的渔街市,平方公里,东门为罗子国遗址东边的码头曹,西门为凤凰山的河泊潭(屈原沉江处),北门为周家垅,南门为河市镇金沙洲。渔街市此时建置,至宋朝未年衰落,长达多年。“屈原是罗子国芈姓后人,芈月也是芈姓后人,我们这样来理解芈月说她的故乡是汨罗江,屈原流放为什么来到汨罗江,而屈原为什么还自沉到河泊潭,原由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芈月在汨罗江生活过,苗族文化就会在芈月的骨子里流传。彭仁满说,楚人存在“偏髻”的习俗。年版《楚文化考古大事记》出现了“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人古尸梳有偏髻”的材料。在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吴文英的《风流子》中,还有“堕妆偏髻,露浓如酒,微醉敧红,自别楚娇天正远,倾国见吴宫”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偏髻梳妆,胜若美酒,远自楚天,近出吴宫。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了一个梳着偏髻的跽坐俑。在山西省长治市,出土了一件陶舞俑,男子独舞,8人伴奏,此舞俑头顶左上方梳着“偏髻”。在陕西省铜川市枣庙秦墓中出土的泥俑,头上也梳着“偏髻”。所有这些“土人”特有的“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由楚地推向四方。
彭仁满介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两个玉人,造型为一男一女。男性玉人头顶梳的是“偏髻”。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有“芈、月”两字的铭文看,证明头顶梳有“偏髻”,和苗人、楚人的习俗密切相关。所谓“楚蛮”,即楚地少数民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芈姓家族,一直是楚人、楚国的构成核心,远古的苗人传统习俗,代代沿袭。《汉书》记载,阿房宫由秦惠文王修建,未成而亡。随后,由宣太后执掌朝*41年,大量王室玉器和楚苗式样“偏髻”玉人的出土,加上遗址当中“楚”字瓦当的发现,充分地说明阿房宫工程,是由她进行续建的。同样,有着“偏髻”的秦俑坑,当然也就与她有直接关系了。这些充分证明芈月在罗子国一代生活了很久的时间,才会对苗族的文化有如此的了解和喜爱。将罗子国定为芈月的故乡,是很有价值的。
今天,记者所见的汨罗江不见了当日的浩荡,远远地看出就像一条瘦瘦的沟。彭仁满忧伤地吟起了自己的诗《瘦水》:“汨罗江的水好瘦好瘦……瘦瘦地瘦成一根铁针/好用它来刺痛我的灵*。”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徐亚平彭仁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