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骨气哪里去了?
文:枯木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权贵被查,然后追溯以往,不外乎积年作恶,利益输送,道德败坏,为所欲为,可是搜索一下既往报道,却是莺歌燕舞,威风八面,劣迹竟然不见一斑,突然间就从高山跌入深谷,颇显突兀。或者有关民生的文章,不少沦为某些阶层的传声筒,争分蛋糕者多,为民批评呐喊着少。
我们也看到一些父母官,开口则为人民服务,闭口则严格要求,背后却是贪赃枉法,积金如山;一些道貌岸然的知名人士,开言必先贤明哲,闭嘴则道德法规;人后却唯利是图,蝇营狗苟,私德败坏,走穴拜金。更有一些媒体,转风使舵,在一些人得势时卑躬屈膝,趋炎附势,极呈谄媚之态,尽显添花之能;在失势时都纷纷上来打一棒子,俨然站在道德高地,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有的甚至罔顾事实,指鹿为马。整个舆论媒体文章千篇一论,每家都是一模一样的新闻,就连事后批评也是如同一人之笔。
不禁要问,究竟怎么了?我们都成了事后诸葛,必要的社会监督哪里去了?我们知识分子的为民请命的勇气哪里去了?我们知识分子的骨气哪里去了?我们的社会精英的气节哪里去了?
追古溯今,中华民族得以文化血脉不断,文明历史得以延续,得益于一批真心秉笔直书的文人知识分子。正是他们的刚强气骨,不折不挠的负责任态度,才使得后人可以对历史略窥全貌,才使得我们可以吸取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而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强的信仰,有些人甚至为了真相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左传》有两则历史记载。其一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盾的堂弟赵穿弑其君晋灵公,太史董狐记录“赵盾弑其君”,面对赵盾的辩解,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并宣示朝臣,以示笔伐,被孔子称为“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其二是齐大夫崔杼因齐庄公与其妻私通,乘间杀庄公。齐太史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之,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如实书写,也被杀。第三个弟弟依然不变,崔杼无奈才放弃,而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则听说史官都被杀了,便拿起竹简去准备继续书写,直到听说太史第三个弟弟没死并且直书才返回。这种舍身取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这也体现了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气!
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志洁高雅,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坚决不同流合污,最后被放逐,毅然身投汨罗江,以示明节。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因为替李广的孙子西汉名将李陵败降辩解,惨被宫刑。然不坠志,不阿附,忍辱负重,详考资料,历尽十余载,写下记述历史的鸿篇巨著《史记》,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司马迁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文人精神,表现出了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文人气节。
东汉京都洛阳令董宣,因为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仗势杀人,董宣不畏强豪,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将之斩杀,得罪了皇帝姐姐。刘秀为了下台,让董宣给湖阳公主叩首谢罪,董宣两手据地,死不肯俯,被刘秀称为“强项令”而闻名天下。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曾著述《颜氏家训》的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的六世孙,秉承家学,为官清廉。唐朝“安史之乱”,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体现文人钢骨。
宋朝最著名的具有文人气节莫过于民族英雄文天祥,这位状元及第的爱国诗人,和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兵败被俘,拒不降元,从容就义。留下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浩气长存。
明初思想家方孝孺,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方孝孺尝谓:“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方孝孺验证了文人的骨头最终所能承受的极限,也凸显了专制者的血腥与残忍可以达到怎样的无耻。兵部尚书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依然拒绝瓦刺谈和,使得其只能释放英宗,只手将大明从危机中拉回。其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英宗“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后惨被杀害。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其人生写照。
到了清朝以后,文人骨气却被血雨腥风的统治者敲骨吸髓,荡然无存。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大兴文字狱,针对不合作者采取残酷镇压,常常广事株连。就连一首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杀了几百人,可谓历史少见。文字狱的血雨腥风,把大部分文人气节都杀的无影无踪,久而久之,文人不敢过问政治民生,只能考据古代历史,对现状装聋作哑,以至于龚自珍有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这就是清朝文人真实描写,以至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后世。
文人气节的丢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腐败了官场习气,做官的都是文人,强压之下,只能谨小慎微,或者相互倾轧。文人没有节操没有秉持没有信仰,这对国力政治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而连小小的日本都把我们打得灰头土脸,国土惨遭列强侵略分割盘踞,可以说是中国有历史以来最大的耻辱。
清朝的文人气节的丢失,使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对社会对人文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至于近百年来人们在不断地苦苦探索,苦苦寻觅,时而东方,时而西方,时而佛祖,时而上帝,精神寄托失去了家园,茫然不知魂归何处。
近些年,文化交流碰撞加剧,时代变迁在提速,对比发达国家,追溯以往历史,经济好转了,国力雄厚了,但是总感觉到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我们似乎没有找回来以往的文人骨气,没有勇于自我批判勇于剖析自己的胆量。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有才智的、投机钻营的聪明文人,只是太少屈原、董狐、文天祥、方孝孺这样有气节的文人,缺少关心民生疾苦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思想,缺少敢于直视自己勇于直言的钢骨铁胆。清朝之后,中国文人更加巩固了那种恪守和捍卫所谓体制正统性和既定秩序的所谓气节,一种变态的文化人格和媚骨,完全抛弃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把浩然正气只是讲在嘴里写在书上,却不会用在行动中。
纵观历史,任何时代都有一条铁律,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有希望,那么首先得凝聚人心,凝聚人心就需要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以民为本、泽披苍生的奉献精神,敢于为民请命、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的铮铮铁骨和精神脊梁,如果丢失了,那我们就是一盘散沙,随便刮阵风都可以吹散。
因此,我们要找回我们失去的文人骨气,寻找我们的精神依托,不再是浑浑噩噩,不再是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随声附和,要敢于剖析自己,敢于直面阴暗,敢于揭露现实,敢于仗义执言,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那么,希望就在眼前。
-5-15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