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丝丝细雨
端午节,即五月五,最早可最溯至夏历法——《夏小正》。《太平御览·夏小正》其中有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古人眼中,五月是不祥的月份,天气转热,蚊虫滋生,会带来灾害和疾病,因此称之为“恶月”。而五月五是阳气最盛的一天,更是恶月中的恶日,人们需要在这一天蓄药沐浴以驱疫。《礼记·月令》中更是规定人们要斋戒节欲:“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
这时人们对端午忌讳到了什么程度呢?民间甚至有了不举五月子的习俗。《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孟尝君生在五月五,他的父亲田婴接到消息后,就让他的母亲扔掉这个孩子。他母亲不忍,偷偷的养着他,结果田婴发现了,可想而知暴怒非常。孟尝君问他缘由,这位父亲理直气壮的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谁都不知道这个歪理邪说哪里来的,但是意外的很容易人们所接受。古人还为其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农历五月,白昼变长,阴阳相争而失调,是非常危险的月份。人们必须平心静气的躲避开这个可怕的月份(大概是婴儿不能平心静气?)。
可以说,最开始的端午和屈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时候的端午是个人人避之不及的日子,更别说有什么名人纪念意义搞个龙舟赛包个粽子热热闹闹过节了。那它是怎么和屈原扯上关系的?
我们要从伍子胥说起。
伍子胥的身世很是带有一些悲情的色彩。他本是楚国贵族,因平王听信谗言而家破人亡。好不容易跑到吴国,报了仇,想着安安分分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也不错,结果阖闾伐越途中死了。新上任的夫差跟他不是很合得来,听了别人的谗言赐他属镂剑让他自己看着办(就是自杀),还把他的尸身沉了江。《荆楚岁时记》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两百年以后,屈原遭到了和伍子胥同样的命运。不过幸运的是,楚王只是将他流放(事情大多是楚王搞出来的)。但是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屈原身心皆疲之下,写完《怀沙》绝笔,抱着石头就投了汨罗江。
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到了汉代,人们将端午与屈原联系起来,将之赋予了节日的概念雏形。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五月五日……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又曰,亦因屈原。”
当然,不能少了吃。不过那时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一种羹。《汉书·郊祀志》中载:“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以其恶鸟,故食之也。”大致就是说,因为这个鸟不详,我们吃了它,大家就可以求福迎瑞啦。
鸟也是无辜。
幸好到了隋唐时期,端午节已被确立为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可以开心的享受假期,热热闹闹的观看赛龙舟、吃粽子,端午再也不是一个或可怖或伤感的日子。殷尧藩曾赋《端午》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这样的习俗,转眼就保持了千年。
参考文献
《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
《吕氏春秋译注》
《论端午节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