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马
蓦然发现,我们的节日都和吃的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更直白一点地说,我们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吃的。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自然离不开元宵了,立春还要吃春饼呢,到了春节更是接连走亲戚,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腊月二十三还要吃个甜瓜,甚至清明节,我们祭拜祖先的各种贡品依然都是吃的。这也充分显示了我们民以食为天的宗旨。当然,更多的是不是也说明我们是一个“吃货”民族?
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们对于吃的研究是最多的,煎炒烹炸,八大菜系,满汉全席。据悉,现在中国高校正在研究第九大菜系,那就是全国各地高校联名要推出我国第九大菜系,立意奇特,角度新颖,取材考究,以水果居多,其主要烹饪方法就是瞎特么炒、乱特么炖。
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社会文明的民族来说,历来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有很多的典故在其中,这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而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文化传承,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是“吃货”,而是有我们对历史的印记的一种传承。因为,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我们对“食文化”的推崇程度颇深。《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而对于“齐家”,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圣人还说,食色性也,我国台湾学者张起钧在《烹调原理》一书中提到:“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因为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倾向偏于男女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把男女关系隐蔽化、神秘化,认为凸显或渲染这一方面有悖礼教。因此中国人的人生精力更多地导向饮食,这样,不仅导致了烹调艺术的高度发展,而且赋予饮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的节日往往是弘扬团圆,其乐融融的景象。于是我们几乎大部分节日都是大家团团围坐,边吃边聊。而且,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圆、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衔接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劝酒,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至于“实用性”,那么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追求绝对的适用,杜绝一切不适用的东西。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的初衷基本都是实用,只有传播到西方之后,或者文明的不断演绎之后,才成为战争的工具。这显然是违背我们老祖宗的遗训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从先秦开始,我们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菜蔬是辅助。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因为主食单调并不可口,于是才有菜的辅助,助食下咽。于是烹饪开始出现,并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之后,成为一种美味佳肴。
此外,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相关。据统计,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拥有超过个节日,大多数的节日都是好日子,被称为佳节。在这些时令,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元旦时期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五辛盘(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皆辛辣之物),用以预防流感;端午节吃粽子、饮菖蒲酒、雄黄酒等习俗,则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吃这些东西可以辟邪、除疫;重阳时节的茱萸酒、菊花糕则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分享给全家人。由于祭祀的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而逢年过节的吃肉,最初也是为了祭祀神明,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还准备了饭团、鸡蛋、雄黄酒等食物丢进江里,目的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北方的粽子通常为枣馅或豆沙馅,南方则以肉馅为主,能量高且营养素较为单一,不宜多食。
在物质丰富,人们普遍能量过剩的今天,许多高能的传统节日食品就显得暗淡了许多,尤其是年糕、汤圆、元宵、青团子、粽子、月饼、糖瓜等食品,人们在食用这些食物时,更多的是在回味、继承他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其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