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摘录
今天展馆里就我一个游客,我可以恭恭敬敬看每一幅图,屏声静气读每一段文字。我仿佛是来拜见一位诗人,想从一首诗入手,解密一首诗的革命史,去认识曾经的烽火岁月。
一首诗歌的千钧之力
□周凌云
庚子冬月,正是湖南最寒冷的那几天,我背着行囊,顶着寒风,来到湖南洪市镇的明翰村。明翰村就像一个盆地,四周小山连绵环绕,农房依山根而建,中间是宽阔的稻田。稻子收割后,水都干涸了,田间还留着两拃高的稻草茬子。我环顾四周,整个村庄静谧,如田园牧歌,虽然没有太阳,天气阴乎乎的,但这不影响我的心情,几只鸟在空中飞行和鸣叫,让村庄生动活跃起来。
走进明翰广场,一幅大型的赭红色浮雕展现在我眼前。一个著名的红色人物和一首熟悉的诗,让广场庄严肃穆起来,此时我却感到激昂和兴奋。我就是奔着这个人和一首诗而来的,千里迢迢,从湖北秭归来到这个村。这个人就是夏明翰,诗歌呢,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就义诗》。我来到的这个村,曾经叫礼梓村,现在以夏明翰的名字命名,改为明翰村。
我从明翰广场通过余家塘,走到夏明翰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湘南风格的民居大院,土、砖、木结构,灰砖黑瓦,纵横贯连,二进六厢共45间房,面积平方米,曾经是夏府大院。夏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世代在这里居住二百余年,夏明翰一部分的少年光阴是在这里度过的。昔日的夏府大院,现在已成为展览馆,夏明翰的英勇事迹便在每个展厅一一展现,它就是一幅革命斗争的画卷,在我的眼前慢慢舒展开来。今天展馆里就我一个游客,我可以恭恭敬敬看每一幅图,屏声静气读每一段文字。我仿佛是来拜见一位诗人,想从一首诗入手,解密一首诗的革命史,去认识曾经的烽火岁月。
洋船水上漂
洋旗空中飘
洋人耍威风
国耻恨难消
我在展厅的墙上终于读到了一首诗,但是从一首简单的诗里,已读到一个人内心的愤懑,它的诗意是浸透在骨子里的。这是夏明翰八岁时写的诗。当年夏明翰跟随母亲到汉口外公家,父亲夏绍范和祖父夏时济也在汉口公干,一家人团聚。母亲带着夏明翰从黄鹤楼到鹦鹉洲,从江汉关到租界地,沿街游玩。他在汉口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宽阔纵横的街道,这比父亲任职的归州不知要大多少倍啊,也好玩得多。但是他的眼里也看到了流浪街头的穷人,见到了码头上背负沉重货物的苦工,目睹了租界洋人的趾高气扬。望见长江上横冲直撞的外国军舰和船只,心中愤愤不平,对母亲说:“这是我们的长江,应当把他们赶走!”母亲说:“他们在这里飞扬跋扈,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有血性的中国人,总有一天会赶走他们的,你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用诗歌表达出来吧!”夏明翰的第一首诗就这样诞生了。诗歌是表达性情和思想的,它不是软绵绵的文字,它应当有硬度。夏明翰诗歌的火种就这样种下了。
夏府是书香门第,读书、写诗氛围浓厚,小明翰在父母和兄弟姊妹的熏陶下,也写得有板有眼了。我在展厅里读到了他的另一首诗:《梅花》。
世人皆颂牡丹艳,我赞梅花对雪开。
纵使浑身作尘埃,犹有余香在人间。
这是一年的冬天,在夏府庭院里,正是梅花盛开之时,兄弟姊妹们在母亲的倡导下,以梅花为题,分别作一首诗,夏明翰就是作的这一首。他反复琢磨,第二天,将“对雪”修改为“斗雪”,这一字之改,已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的风骨。跃然纸上的,让我感悟到的,却是夏明翰的内在气质和斗争精神,少儿的心中已有爱憎分明。
我在展览厅还读到了夏明翰参加革命后创作的一首新诗,是一首长诗,刊登在当年《上海周刊》,诗题为《江上的白云》。
江上的白云,
一层一层,堆起来。
抬头望去,
简直分不出东、西、南、北、
——哪里是广东、北京、上海?
同志啊:
你们在哪里奔走呼号,
这里也听得见你们的声音。
一层一层的白云,把不尽的长天遮住,
我想看见你们,也看不清!
但是我耳朵里却听得见你们呼号的声音,
心头上,却想见你们奔走的情形。
我羡慕你们的牺牲,
我羡慕你们的猛勇;
我在这里,虽是天天同着灿烂的太阳起来,
但是看不见一点光明,只是沉沉的黑暗!
这难道是我们的生活?!
这难道是我们的当应?!
我们看见他,
只是那暗沉沉的大殿里,两只黑漆漆的棺材;几点不明不灭的灯光,放出那一线一线的悲哀。
我的心头上,不觉一阵阵,如潮如汐的荡去荡来。
听!那湘江的水声:
前头的去了,后面不断地逐着奔放。
看!那天上的白云:
上面的散了,底下不尽的浮着堆上。
前面的呼喊快止了,后面又继起了摇天动地的哭声。
前面的血光快暗了,
后面的热泪又海放江奔,
一点一滴,一寸一尺,
一分一秒,一时一日,
前进不已!
到将来,自然有那光明灿烂的世界,做我们的坟墓。
有那爱美调和了的空气,做我们的墓碑。
在那时,又何必分什么他、我、你!
······
我们的大坟墓,已经兴工了。
——也就是生命之花发芽了。
我们的先锋,已经向前去了,
我们应该庆祝,应该悲悼!
江上的白云,把我们的眼界遮住,
使我除了黑黢黢的外,一点也不能看!
啊!我应当知道:
这是什么,把我身体,压上了千万斤的重量!?
这首诗是为湖南劳工会的两位负责人而写。一位叫黄爱,湖南常德人,年在天津读书时加入了周恩来创办的“觉悟社”,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年初回到湖南。另一位叫庞人铨,湖南湘潭人,他与黄爱在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都在工厂做过事,在长沙成立了劳工会,从事劳工运动。当时物价飞涨,工人们拿回一月的工资,买不到一月的粮食,日子难熬,城市也闹起了饥荒。长沙第一纱厂的工人向资本家提出年终双薪和分红利的正当要求,竟遭镇压,两名工人被杀伤,这激起了工人们的无比愤怒,黄爱和庞人铨在领导这次劳工运动中,惨遭杀害。夏明翰平常与他们在湘江划船、游泳,吟诗填词,论时事,编墙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夏明翰听到二人被杀害的消息,极度愤慨,怀着对两位勇猛战士的无限深情和对反动派的刻骨憎恨,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这首长诗。这一年是年,夏明翰22岁。他用这首长诗表达了他的沉痛和悲壮,是哭泣,是呐喊,是挽歌,是一篇革命者的战斗檄文。夏明翰短暂的一生,写过十余首诗,表达的都是浩然正气,让我体味到的是他铮铮铁骨的英勇气节。他以诗歌作匕首,刺向反动派的心脏。尤其是他写的《就义诗》,振聋发聩,一字千金,字字带血,夏明翰的革命史都高度浓缩在里面,他用他全部的生命完成了这首诗的创作。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在展厅里,我屏住呼吸,默默诵读,感受到这首诗的千钧之力,脑里仿佛又重现了年3月20日夏明翰就义的场景。黄鹤楼里乌云翻滚,鹦鹉洲上烟雨苍莽。夏明翰被带上刑场。视死如归。
执行官问“最后时刻,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有,给我纸笔!”夏明翰饱蘸浓墨,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写完,厉声喝道:“开枪吧!”
一首诗塑造了一个英雄的伟大形象,写下了壮美的人生。
一首诗就是一座革命的纪念碑。
一首诗成为我们后来人的丰厚遗产。
当我走出夏明翰故居展览厅的时候,这首诗还在我的心中激荡。
晚上,我在明翰村住下来,住在一家农场,名曰:诗人的农场,主人是延辉。他在村里创办实业,倡导生态农业,种植水稻,围绕红色文化做研学和旅游,也写诗歌,创建了“明翰诗社”,诗社会员已有三十多人。我与延辉一见如故,促膝谈到深夜。我对“明翰诗社”兴趣浓厚。延辉说,这个诗社重点是围绕夏氏家族的诗歌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开展诗歌活动和创作。我翻看了延辉整理的大量资料,从中才明白夏明翰诗歌为什么有气壮山河的力量。
夏明翰故居
夏明翰家族,个个都是诗人。祖父夏时济,著有诗集8卷、词2卷,父亲夏绍范著有《离经南溟诗稿》,去世后,由母亲陈云凤整理而成,叔叔夏绍笙著有《绮秋阁诗》《绮秋阁诗选》,夏绍笙第二夫人洪砚珠著有《丽春楼诗选》,弟弟夏明翼著有《云枢诗词》《云枢歌集》,妹妹夏明珰著有《明月楼诗》《珠瑯词》,堂妹夏明瑶著有《笛韵楼诗》《珠蕾词》、夏明琬著有《含英轩诗》《郦芬词》、夏明琇著有《嵝芬词》《四如楼诗》《佩玉诗草》,夏明翰外祖父陈嘉言著有《锄茶圃诗集》,母亲陈云凤著有《衡阳吟咏》《严余吟》诗词二部。其他人没有成集的,也有流传的诗稿。叔叔夏绍笙辞官后回到夏府,主要责任就是整理家族的诗稿文集。
夏明翰的人格及诗歌特质,受母亲陈云凤的极大熏陶。陈云凤能文善诗,精通经史,博学多才,思想开明,受到丈夫夏绍范影响,倾向民主和科学,还受当地著名学者王船山影响很大,敬重王船山的高风亮节,夏家离王船山故居只有6里路,她常常去拜谒“船山故居”,研读船山著作。也受屈原的影响颇深。她教给儿女的不仅仅是诗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其高尚情操。年,夏明翰出生于秭归县,父亲夏绍范在秭归任职期间,忙于公务,抚育的责任就落在陈云凤身上。秭归是屈原故里,陈云凤精通楚辞,敬仰屈原,她为夏明翰讲屈原的故事和诗歌,教他诵读《橘颂》《离骚》,讲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讲《木兰辞》,陈云凤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他的正义感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年,陈云凤任衡阳县参议员,是衡阳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参政。在陈云凤养育的子孙中,有6位投身于革命,5人献出了生命。陈云凤以参议员的身份,掩护了儿女们的革命活动。母亲的乳汁喂养了儿女的身体,也喂养了诗歌,培育了儿女们无私无畏的革命气节。夏明翰在狱中写下三封家书,一封给母亲,一封给爱人,一封给大姐。在给母亲的信中,他写道:“亲爱的妈妈: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爷爷骂我、关我,反动派又将我百般折磨。亲爱的妈妈,你和他们从来是格格不入的。你只教儿为民除害、为国除奸。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有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最后几句,就是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我在延辉搜集的夏氏家族的资料中,没有读到夏明翰父母的诗歌,很惋惜,延辉说,还在竭力搜寻,希望未来某一天能够读到。
“明翰诗社”的木招牌,挂在延辉的农场,隶书,涂上了草绿色漆,四个字雅致、古拙,生动。明翰村是诗歌的摇篮,成立这个诗社太有必要了,我希望这四个字能放射出光芒。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当拿起笔,沿着烈士的平仄之路,写出新时代的华美诗章。
作者简介
周凌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在全国数十家纯文学刊物发表散文作品,著有《鹰走峡江》《诗魂余韵》《诗意村庄》《屈原的村庄》《驻村记》等散文集。散文集曾获宜昌市“三峡文艺明星奖”和“屈原文艺创作奖”,散文作品曾获中国报纸副刊散文年赛二等奖,《为屈原守灵》获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白话散文离骚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