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屈原,大家都知道屈原投江,所以有了我们的端午三天小长假。对于屈原投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楚国城池被迫,秦军要求屈原为秦国效力,屈原不允,投江自尽。小时候的屈原就比同龄人聪明,才华横溢,年少时就创作过很多辞作,深得当时的文学爱好者崇拜。朝堂上的屈原主张变法,推行让富家子弟也要参军,保家卫国,并且拿出每家的钱财,充当军资。这个行为得罪了楚国的一众达官贵人,他们不想自己的利益被损害,合伙挑拨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楚怀王听信了谗言,冷落屈原。
秦国日渐强大,想要吞并其他国家实现统一。屈原提出联系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这样才会成功。因为这个原因,楚怀王又重新重用屈原,朝堂上跟屈原有过节的达官贵族对屈原非常的嫉妒。然而楚怀王并没有完全采用屈原的建议,秦国知道屈原的这个想法后,也让张仪去挑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贵族,贵族竭力阻止,最终使得屈原想要联合其他国家的方法并没有实现。屈原再一次被楚怀王冷落,屈原心中的孤愤难鸣,决定离开朝堂,从此不再过问国家事情。
在被冷落的这一段时间中,屈原写下了《离骚》这篇长诗。后来秦国和楚国关系彻底破裂,大战之后,楚国败了。楚怀王想到了屈原,让屈原重新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御秦国。屈原来到了齐国,想与当时其他国家忠实里最强的齐国联合,奈何齐国大王好大喜功,又有小人从中作祟,联合再次失败。
后来秦国用想要当面谈和的理由让楚怀王前去武关,屈原极力反对,但迫于当时形式,楚怀王没有听从屈原得建议,去了武关。这正中秦国的圈套,楚怀王被抓,为了稳定楚国,屈原帮助顷襄王继位,新王对于秦国,采取妥协的方式,将屈原的职位罢免,屈原被流放。屈原与楚民的关系特别好,可以说是深得民心了,被流放之时,楚民都来给屈原送别,此后的屈原一直生活在流放地。此时的屈原心中想的还是自己的家国,但是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写进诗中。后来楚国被灭,秦王知道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想要让屈原为秦国做事,屈原不同意,想到现在自己的国家已经被秦国占领了,随后跳了汨罗江。
另一种是因为屈原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处施展才华,后而投江自尽。屈原曾在诗中说过:“我们都知道,刚洗完头发戴官帽之前一定会把官帽上的尘土拍去;刚刚洗完澡的人在穿衣服之前,一定会把衣服上的尘土拍去。谁会让自己的清白的身躯受到灰尘呢?”说明屈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宁愿死去,也不愿意与朝堂上这些人同流合污。他认为朝堂上的人都醉了的,只有自己是清醒的;朝堂上的人都是昏庸的,只有自己是清白的。
他在江边老伯问他:“我听说人都是会跟随世俗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大家都是醉了的,那么圣人会让自己也沉醉其中的,为什么不跟大家一样呢?”屈原对老伯说:“自己是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忍受,跟那些人一样放逐自己的就算是让自己从这汨罗江上跳下去,也不会让自己染上一点点的污秽。”
后来屈原便在这江边抱着石头跳了下去。百姓知道后,去江中打捞屈原的尸身,但是没有找到。为了不让屈原的尸身被江里的鱼虾吃掉,便划船道江中将食物放在粽叶中投到江里,这样鱼虾吃食物吃饱了,就不会再去吃屈原的尸身。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这也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由来。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无可否认的是屈原是热爱家国的,屈原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不畏惧其他贵族的打压,努力建议楚怀王推行变法。他也是勇敢的,自己一人出使齐国,从不会因为个人的安危而退却半步。他坚持自己本心,不语其他人同流合污。他为民着想,反对楚国的旧制度,这也是他能够得到楚国百姓支持的原因。屈原跳江的真相,不与世俗同流的屈原精神。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也要坚持自己原则,坚守自己的道义,不畏艰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