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层衣”,伟人所写的这两句诗,总会让人想到一系列凄美的故事传说。勾起人们探索的欲望,想追溯这故事的起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搜寻一些瑰丽的奇宝。斑竹,又叫湘妃竹。湘妃竹的名字听起来更加具有文艺和故事性。为什么叫湘妃竹?这需要先从斑竹的传说开始。
湘妃竹传说,尧舜时期,南方的九嶷山(今湖南境内)有恶龙。恶龙经常出来,游到洞庭湖嬉戏,祸害周边百姓,当地的百姓叫苦连天。舜帝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御驾亲征,从北方的中原地区出发,去南方斩恶龙为民除害。但是很遗憾,舜帝一去不返,久久没有消息传来。
于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觉得去寻找他。娥皇和女英都是尧帝的女儿,就是那个禅位给舜,开禅让先河的尧。娥皇和女英从哪里出发去寻舜帝呢?这个在史料和传说中都含糊不清。不过既然尧和舜都是在北方,正常来讲,这两姐妹应该和舜一样,都是居住在北方,从北方出发南下。但《山海经·中山经》中却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这说明娥皇和女英两姐妹在洞庭湖居住,这不是有矛盾吗?
舜帝斩恶龙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娥皇和女英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到达了恶龙曾经祸害百姓的洞庭湖。她们到达洞庭湖时,就去周边各河流湖泊寻找舜帝的踪迹,但是都没有找到。这也许才在《山海经.中山经》中有记载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后来,听当地百姓说,舜帝确实曾在洞庭湖遇到了恶龙,于是一路追赶恶龙南下,向恶龙的老巢九嶷山去了。恶龙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可能已经被舜帝斩杀了。娥皇和女英听到这个消息,在洞庭湖稍作修整之后,继续南下去九嶷山。到达九嶷山之后,她们寻遍九嶷山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最后在九嶷山一个叫三峰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远高于当地规格的墓。当地的人告诉她们,这个墓是为一个叫做舜的人建立的,因为舜帮他们将盘踞在九嶷山几百年的恶龙除掉了。为了纪念舜,表达对他的感谢,特为他修了这个墓。听到这个消息后,娥皇女英伤痛欲绝,悲痛大哭。
九嶷山三分石,也叫三峰石后来,她们哭过的地方,长出的竹子上都带有特别的像眼泪或者指纹一样的斑点。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中曾描述:“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当地人把这些竹子叫做斑竹。至今,在湖南永州的九嶷山还有舜帝陵,九嶷山上还长着许多斑竹。
洞庭湖君山上也有斑竹,那个斑竹也与娥皇女英有关系吗?
不妨再次发挥想象,伤心过度的娥皇女英,想起曾经待过的洞庭湖,那里风景秀丽,有舜留下的足迹。于是她们折返北上,再次来到了洞庭湖。想起舜,她们仍难免泪流满面。或许她们本意是要居住在洞庭湖边,像舜一样造福百姓,渡过此生。但是也许是她们对舜的感情至深,舜的过世带给她们的伤痛无法愈合;也许还有其他未可知的原因,毕竟舜,娥皇和女英三人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方,生死未卜。核心领导人集体缺席,高层权力集团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史料并无记载,后人也不得而知。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流传下来的版本是娥皇和女英最后投入湘江中自杀以殉夫。
娥皇女英意外且巧合的是,在洞庭湖君山上也长出了斑竹,那些竹子上也有像眼泪或者指纹一样的斑点。有鉴于娥皇女英是在湘江自杀,斑竹因此也叫湘竹。可是为什么斑竹又叫湘妃竹呢?多了一个妃字,又多了一些故事。
也许是有感于舜与娥皇女英的感情,也许是有感于自己的现实境遇,屈原,就是战国时自投汨罗江,对楚怀王进行死谏楚国诗人,写了《九歌·湘君》和《九歌·湘夫人》两首诗。一般认为,湘君是湘水男性之神,湘水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也是湘君的配偶神。
屈原洞庭湖区域所在的楚国,其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他们常常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常常会把对湘水的描写进行人格化,并虚虚实实地引入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文学创作出来湘水男神湘君和湘水女神湘夫人就是此类被寄托了感情的神。由于感念舜帝曾经为当地百姓做的贡献,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为思念舜帝“投江殉情”,在文学故事的不断流传中,人们逐渐认为舜帝就是湘君,而湘水夫人就是舜帝的二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被尊称为湘妃。
湘妃而在故事传说中,斑竹是由于湘妃的眼泪滴在竹子上面,擦了泪的手扶在竹子上才形成的,因此才把斑竹又叫做湘妃竹,斑竹也成功完成它的名字升华之旅。当然关于湘妃竹的故事传说也只是一家之言,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