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屈原传说不闻渔父沧浪言宁赴湘流不改志
TUhjnbcbe - 2024/10/18 20:49:00

屈原传说:沧浪河

文/南歌

沧浪河是屈原《渔父》作品中所写之河流,也是屈原《渔夫》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今天屈原管理区的河市河,是屈原时代从罗城北江潭翁家港分流而去的汨水。明后因为河塘市的兴起,把此河都习惯叫成了河市河,因为罗水夹汨水中有一塘,有人也叫河夹塘。所以江潭、翁家港、沧浪河、河市河、河夹塘所指的地理位置都是同一个地方。

据历史记载,屈原流放到汨罗江后,首先定居的地方是河市境内翁家港西边的一个破庙,后来建成了南阳寺。根据相关记载南阳寺前、后3栋,成品字形排开。左前方有古樟树一株,高30多米,见过的老人都说那樟树很大,树身要十人合抱;据传为屈原亲手所植,树老中空成大洞,人可直立出入其间,可放入一张八仙桌供4人打牌娱乐;寺右前方有一水井,传为屈原所掘,后名屈原井;左方一土凼,原为屈原养马处,名白马凼;进寺的正门,照壁上高悬“屈原故宅”巨匾。解放后南阳寺改为南阳小学,该寺和古樟古井一直保存到年围垦之时,东大堤纵贯而过,将大洲辟成两部分,西南则大部分围进垸内,东北则被围在大堤之外,因此,寺亦被拆,水井被填,白马凼仍在,南阳寺已为遗址。

翁家港至河泊潭古称南阳里,也就是南阳古市的旧地,古市是围绕弯弯曲曲罗水南江岸而行成的。宋前这个地方是水域,为洞庭东汊,居民多以打鱼为生,实际上这是一条鱼街。这也是汨罗江南岸,通往罗子故城的一条陆路通道,是罗子国移民的集市。

翁家港旧称江潭,因为屈原的樟树又称樟木潭,因为春秋战国楚人的墓地在江北的罗山,故也称江墓潭。《湘阴县图志》载:《楚辞》“渔父游于江潭”,即此。旧志云:“太史公吊屈原处,今俗名江暮潭,在南阳里东。”说明司马迁来到屈原沉江地河泊潭后,又到了屈原首先落脚的故居地翁家港。清朝周嘉缃诗云:“楚客《怀沙》赋远游,波深千尺半含愁。忍看五日船争渡,不见三湘水逆流。夹岸云烟沉去鹭,绕汀风雨起飞鸥。美人南浦何时返,冷落寒潭月一钩。”戴开浚诗云:“风雨萧萧芦荻洲,龙门千载憾悠悠。当年自洒孤臣涕,不为灵均泪始流。”

《湘阴县图志》记载:“在古罗城南,汨水支津径古罗城,名沧浪河(汩水经过潭木港北折与河市河直通,实指河市河)。《楚辞·渔父》歌沧浪之水,即此。有屈原故宅,在翁家洲,今为南阳寺。”

翁家港在罗城西北方向,与今天的河市河(汨水)一体,距离罗城北护城河仅仅一里路程,传说河市河翁家港这节河流之间有一座石桥,连接罗城,屈原经常在此桥上到罗城去,罗城人也经过此桥来南阳街。屈原常在此桥下给白马饮水、洗濯,自己也在此洗脚、游泳、洗衣,喝的水也从此桥下而提。屈原沉江后民众首先将南阳寺设为屈子祠,并在寺前建了独醒亭,把桥称为濯缨桥,把河市河称为沧浪河。《湘阴县图志》记载独醒亭时云:“旧在南阳洲(翁家港)屈子祠(南阳寺)前,其上有桥名濯缨桥。”

河市河是罗水进入湘江的主河道,翁家港的水深、且非常清澈,自古到80年代都是居民的饮用和生活用水源。青色的水质,屈原对此自然有沧浪的感触。

屈原来到翁家港后,时常忧虑国家大事,情绪相当不好。在他构思写作《离骚》的时候披头散发沿着翁家港的江潭向河泊潭来回行走,嘴中还念念有词,他脸色憔悴,面目枯槁,想起每况愈下的楚国,他脸上就没了血色。

正好渔父路过,看见他如此憔悴,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弄点下酒菜,喝点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渔父见他意志如此坚定,只能微微一笑,然后跳上渔船,敲打着船舷破浪而走,还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渔父的歌声,让屈原深深震动,他呆在江边陷入久久的思索之中。

不久,传来秦国白起攻陷郢都的消息,屈原的精神陷入崩溃。他奋然写下《怀沙》后,就牵着他的白马,来到河泊潭,抱起一块石头,沉入深潭(罗渊),至今河泊潭还留传磐石马迹的故事。后人将此潭改称为屈潭、汨罗渊。把河泊潭至磊石山的那节河流称为汨罗(江)。

屈原沉江后,楚人立屈子祠于沧浪河岸南阳寺,因此龙船头地名产生,沧浪河年年龙舟竞渡,河市河因此成为汨罗江最早最好的龙舟赛场。河市也成为湘北重镇而名甲天下,童谣“牵羊买羊,卖到河夹大塘”因此传遍大江南北。

1
查看完整版本: 屈原传说不闻渔父沧浪言宁赴湘流不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