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年轻的苏轼遇到一千年前的屈原,敬仰之情油
TUhjnbcbe - 2024/10/16 10:05:00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记载了东坡先生在人生中两次因为双亲的故去,辞去朝廷的委任在家服孝的事迹。其中的一次在年东坡中进士,考取第二名。因母亲去世,东坡在家服孝两年有余。为母亲守孝期已满的一个寒冷的冬季,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四年(年),苏轼随父亲苏洵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即今四川丰都),看到了一个与屈原没有任何关联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坚持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年仅22岁的苏轼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古诗。

大家好,我是静欢心语,接下来带大家一起走进苏轼《屈原塔》。

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楚国的百姓每每想到屈原就感到悲伤,这种情感千百年来未曾停歇过。

不知道他的精魄灵魂飘到了哪里?空留下楚国的百姓在哽咽哭泣。

直到现在在滔滔不绝的汨罗江上,百姓们还在投食去喂养江中饥饿的鱼虾以防他们咬食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变成划龙舟比赛,那比赛时的喊叫声震裂了楚山。

古往今来屈原乃意气豪壮之人,就算赴死也异常意气壮烈。  

世上的普通人啊,怎能知道他的想法呢,都对这个世间恋恋不舍不愿诀别。

南宾县之前就是属于楚国的一部分,山上还遗留古人建造的屈原塔。

此塔开始应该是为了侍奉佛祖僧人,但楚国百姓担心屈原精神就此消失。

这件事虽没有凭证,但是百姓的这份心意已经真真切切。

自古以来谁会能够不死呢?又何必去计较到底怎么样能长寿。

真正能够流传无穷时间的是人的名声,财富不过是短暂的荣耀。

正因为屈原大夫通晓这个道理,因而宁赴死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

读完这首《屈原塔》,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对屈原爱国之情及坚持真理的敬佩之情,用现代的话说屈原无疑是苏轼崇拜的偶像。对于偶像,苏轼除了敬仰以外,也希望未来有偶像一样的不屈不挠的忠于国家的精神。虽然当时苏轼年仅22岁,但通过这首诗歌也影射了苏轼未来在面对政见不合时对人生的选择。在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也能看到,后来的苏轼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想,逆境中不妥协且保有豁达乐观的心态。

世间从不缺乏偶像,缺乏的是自己对真理追求的坚持;

世间从不缺乏偶像,缺乏的是勇于向偶像学习长处的毅力;

世间从不缺乏偶像,缺乏的是欣赏偶像内在精神的力量。

几乎每个人都有偶像,愿我们做一个越来越靠近偶像内核精神力量的人,愿我们未来成为自己的偶像。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轻的苏轼遇到一千年前的屈原,敬仰之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