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个很矛盾的人,他太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但又不愿离开楚国。可是楚国奸臣当道,根本没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因此造成了这一悲剧。
在屈原的名篇《离骚》中有详细的剖白。
一、
我想很多人都心存这样的疑问。
如果仕途不济,大可像许由一样隐居山林,不去想朝中的奸佞小人。
而且,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与他同时期的张仪身为魏人,却出任秦相,齐人陈轸则在楚国任职。想要一展宏图,成就壮志,也可择别国而仕,将一身抱负施展出来。
但是,他没有。
他没有隐居,也没有离国,而是将身与心都留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投江而亡。
二、
屈原在《离骚》中反复渲染自己狷洁的性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开头一番自我陈述通过宗室、生年、名字的由来强调自己秉性的纯美,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接着叙述周遭环境与自身的冲突,通过境遇的险恶反衬自己的孤高,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女嬃劝告屈原如果不改变孤忠耿直的作风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他绝不愿明哲保身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于是通过陈辞重华来表白心迹,并开始了“周流上下”、“浮游求女”的精神旅程。
屈原有崇高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遇到困难也绝不放弃。
三、
另一方面,屈原对楚国,他生长的地方,有异常浓烈的感情,浓烈到即便身死也不能离开。
对志向与故国的双重固持让他走向了绝境。
是的,很想实现抱负,但国中靳尚、子兰等奸佞之徒蛊惑怀王,哪有施展抱负的地方。
可是,故国就忍心离开吗?去他国谋官,助他国强盛而看着楚国衰落?不,不行。
屈原曾被楚怀王发配到外地,他牵恋故乡,于是写下了《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离开郢都越远,屈原的心越乱。他没办法不牵挂故国的事,于是慨叹: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宁愿死也不离开楚国。
屈原是个特别矛盾的人。他做不到圆滑处世,也放不下自己的抱负。因此不能隐居,不能离国。只能选择怒沉汨罗江,以死来结束内心的悲愤。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当然,也因为这份赤诚,屈原成为唯一一个用节日来纪念的诗人。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了。
参考资料:
1、聂石樵《屈原论稿》
2、马茂元《楚辞选》
3、王德华《卜居渔父: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