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屈招魂
#记录我的城市吧#为屈招魂是汨罗江独特的龙舟竞渡习俗,后传播到全国各地。所以汨罗江龙舟赛前必有一个招魂活动。大概来源宋玉到汨罗渊的那次盛大的招魂。《湘阴县图志》记载宋玉在汨罗渊(河泊潭)立屈原塔、招屈亭为屈原招魂;汨罗江一带烧宝塔(纸扎)、烧楼阁(纸扎)、烧龙包(用草捆成大长把,俗名龙烟包)祭祀亡灵,看来是有所传承。
我们从宋代流传至今的手抄写本《汨罗民间招魂词》可以看出屈原《招魂》对当地后来民俗的影响。
“魂兮归来莫向东,东方之子涕淋淋,十日并出扶桑中,乐石流金路不通。魂兮归来毋向南,南方有虎视眈眈,拜毒流膏起烟岚,雁飞不过魂何堪。魂兮归来毋向西,西方不可以止栖,溺水流沙八百里,鹤氅鹅毛浮不起。魂兮归来毋向北,北方穷塞无人过,千里冰雪飞嵯峨,断指裂肤莫奈何。归来归来,故土不可旷,时日不可延。”
这些唱辞跟《招魂》大体不差。
1、
《一统志》云:“宋玉、景差招屈原魂汨罗江(汨罗渊),后人即其地立塔。”
屈原塔立在汨罗渊(今河泊潭春江嘴)处,虽然没有遗留下来,但反映了楚人立庙、立塔纪念屈原的开始。
后世也有人认为屈原塔在磊石山上,而屈原塔在宋代出现在与屈原无多少关系的四川丰都,正好被贬谪的苏轼所见,他惊异之余写下了《屈原塔》一诗:“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北宋苏辙《屈原塔(在忠州)》云:“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南宋陆游《三峡歌九首其九》云:“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
又传说屈原投江殉国以后,他的弟子宋玉、景差曾专程到河泊潭汨罗渊,按楚地风俗,为他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招魂仪式。仪式上宋玉、景差声泪俱下,悲壮地吟诵着屈原当年为楚怀王写的千古名篇《招魂》辞,为自己崇仰的宗师招魂。后人在他们举行招魂仪式处修建了招屈亭,以志纪念。
《隋书·地理志》:“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渊),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
“竞会亭上”这个亭,就是传说宋玉所立的招屈亭。说明此亭在隋朝之前早已建立,应为隋修复屈原庙所立的招屈亭。隋朝在“屈潭之左”玉笥山上设玉洲,屈原故宅地成为洲治,进一步把端午龙舟纪念屈原活动推向高峰。
《湘阴县图志》记:“招屈亭,旧志:‘宋玉、景差招屈原魂于此。’刘禹锡《竞渡曲》:‘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是唐时已有此亭,亭旧在汨罗山。乾隆二十二年,徙建玉笥山。明洪武二年,知县黄思让建濯缨桥(连玉笥山象征)、独醒亭于汨罗山,至是并徙建。”
明末清初屈大均《题招屈亭》云:“楚人端午日,招屈向湘沅。河伯空交手,巫阳不予魂。蛟龙侵水屋,风雨蔽天门。掩泣纷歌舞,思君不可谖。”河伯、蛟龙有河泊潭、磊石山的地理暗示。
位于溆浦县城南也有招屈亭,传说屈原被流放经过溆浦时住在茅坪坳,后人建了“屈原故庐”的石碑,并建了招屈亭,至今溆浦县境有数处“屈原相公祠”。相传县人在楚汉相争时,闻义帝被杀,缟素哭义帝处。唐汪遵《招屈亭》:“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说的就是此事。不过这个怀王是汉楚怀王。
今屈子祠边的招屈亭为乾隆二十年从河泊潭汨罗山上所移建,毁于日本侵华战火,20世纪80年代末重建,为石单檐攒尖顶,典雅庄重。
北面石柱上镌刻着中组部原部长李锐重书清末名家张文敏撰联(原为屈子庙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南面石柱上镌刻着湘潭大学教授、已故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姜书阁先生集《九章》句联:“浩浩沅湘,志沉菀而莫达;滔滔孟夏,心踊跃其若汤。”
亭两侧林木扶疏,花草丛生。正南方视野开阔,亭下汨罗江段,河面较宽而水流平缓,河道直且水深,俗称“名山河”。
周韫祥诗云:“百花摇落此登楼,三楚风云望里收。万嶂天连巴郡远,九江春人洞庭流。波平浅渚芳兰杜,雨歇空林叫栗留。忽听沧浪烟外唱,渔翁何处弄扁舟。”
2、
汨罗江原生龙舟是龙头凤尾的制式,跟全国各地龙头龙尾制式龙舟不一样。似乎是龙凤之舟的合成,比较汨罗江遗俗,实际上这种制式是招魂船的制式。
“杉木船子溜溜尖,我和你来划龙船。龙船划向前,河里捞屈原。三闾大夫是屈原,粽子撒向深水渊。投江在今天,捞了两千年。”
这是汨罗江端午歌谣,说明是这天打捞屈原的。后带动全国都在端午纪念屈原,的确是汨罗江端午内容的首创。
汨罗江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凤凰、磊石、营田、河市、白塘、楚塘、渔街、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好女不嫁烂龙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龙头凤尾”说明汨罗龙舟最早应是划船招魂引导屈原亡灵升天而为。
马王堆出土的《楚人御龙图》可以证明这个传统的来源时间至少始自汉代,这张图龙尾上立了一只仙鹤(凤)。
魏晋南北朝之时,汨罗江将龙凤舟用于为屈原等水死历史人物招魂续魄,就逐渐演变成了龙凤舟竞渡祭祀屈原历史人物的习俗。
龙头凤尾这种制式来源有一个淒美的传说《女媭寻父血染竹篙》。
相传屈原投进汨罗渊(河泊潭)后,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罗侯听到消息便命令罗子水师打捞屈原,平日和屈原交往的渔民们也前来抢救屈原。
曾在河边和屈原对话的渔父,听到此消息非常震惊,悲痛不已。传说屈原的女儿嫁了磊石山西边屈家潭一个打鱼的小伙子。于是渔父赶紧驾船三十里,把这个噩耗告诉了正在屈家潭草屋内为屈原削竹简的女儿女媭。
女媭闻言,顿觉天崩地裂,泪如雨下。随手捡起根竹篙,就和丈夫、渔父一起划船前往抢救屈原。
三人一起划船,不一会就到屈原潭附近。河上的打捞船密密麻麻的,但都不见屈原身影。有人说屈原尸体可能流到琴岐潭了,也有说应该到了沉沙潭了……于是他们将船划向大家传说的个个地方。
就这样找了一天又一天,女媭手中的竹篙也破裂了,她徒手握着,手上起了血泡,手掌也划破了,鲜血直流,染红了竹片。老公和渔夫看到了都很心痛,都劝她下船休息、顺便把手包扎一下。但她不听,掏出手绢包在手上,还是继续划船到江潭寻找父亲。
五月十五大端午那天,女媭终于在河市晒尸墩的河道内打捞到了脸已被蛟龙所咬掉的父亲的遗体,她为父亲打上金头,安葬父亲到了凤凰山的汨罗山上。为了防止盗贼挖金头,在渔父的帮助下,连夜在楚塘挖土在罗山上造出十二座假坟,并把罗山也改称汨罗山。
后来人们感念女媭的孝心,端午节划龙舟为屈原招魂时,就在龙舟尾部装上九根长长的竹片,并涂上红漆,系上绿带,纪念女媭。龙舟因女媭神力助力,就划得飞快。凤尾是用九根长竹片制成,刷上红油漆,扎上绿绸条,插在一个木架上,再装在船的尾部,划起来一闪一闪,俗称“凤尾”。
这个故事说明龙头祭屈原,凤尾祭女媭。
另一传说是《九龙救屈》
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国,汨罗江人民划起龙舟前来打捞,龙舟鼓点擂得山响,洞庭龙宫也不得安宁。平日接受了屈原祭龙香火的九个龙子,认为龙王有意将屈原尸体安放了龙宫,于是他们翻江倒湖,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九龙在洞庭闹了十天,老龙王实在经不得折腾了,只得将尸体交给九龙,送到了晒尸墩,才平息了九子闹洞庭事件。
汨罗人民感激九龙义举,为了纪念九龙,当地民众安葬屈原,抬棺时特意将龙杠的横挑各雕八龙(八台)、龙杠也雕上一条大龙,形成了九龙抬棺的传统。这习俗在汨罗江丧葬中相沿至今。
第二年端午又特意造了九条龙形船,演绎九龙送屈原尸首回岸的活动。所以端午节必有九条龙舟在河中进行游船活动,是为屈原招魂。
传说当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秭归,妹妹屈幺姑儿悲伤不已,划起小舟,来到汨罗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汨罗江百姓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白鱼岐的白鱼精感念幺姑深情,一同把屈原的尸体推到了晒尸墩。另说白鱼找到屈原的尸体,则吞进腹中,送回了秭归。所以秭归,每到端午龙舟比赛之前,也都举行盛大的游江招魂仪式。
实际上龙头凤尾,跟楚人的崇龙崇凤的传统有关,也跟汨罗的古龙舟赛场就是沉江地河泊潭这一古汨罗地有关。
汨罗江最古老的比赛场在凤凰山与磊石山之间。这是汨罗和汨罗江名诞生之地,打捞屈原的原始之地。这个古赛场地汨罗,正是屈原沉江那天,军用战船,民用渔船合力打捞屈原的原始场地。
从屈原故居凤凰玉笥山到磊石山约有14里水路。汨罗渊北凤凰山上有屈原墓、屈原庙存在到乾隆二十年;磊石山自春秋时代起就有水府庙、汉称磊石庙(屈原庙)、唐建洞庭庙、直到长沙大会战才毁。
《长沙府志》记:磊石山“又名万岁山、龙寿山、五木山”。万岁山纪念黄帝在此“乘龙升天”而名,龙寿山因柳毅在此“洞庭之阴”入龙洞,后当上龙王而名。所以磊石山本来就是龙山,凤凰山是纪念黄帝在磊石山“张乐洞庭之野”六对雌雄凤凰在此应律侣而名凤凰台。
这两山其实代表着先民“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望,故而这儿的龙舟制式就是龙头凤尾一个整体,也代表着此地的龙舟是从凤山到龙山。龙指磊石山这座龙寿山、万岁山,凤就是凤凰山。汨罗入洞庭的龙舟,这样就有了龙头、凤尾了。
为什么龙舟要加入凤的元素?可从汨罗江地区民间的丧葬风俗得到了解。
湘阴、汨罗、屈原区抬棺木有一根长八米的纵杠,名为龙杠,前后有四根横杠,八抬各挑一端。而龙杠正中就挂一仙鹤(凤)。说明汨罗龙舟是典型的为屈原送葬而为。所以古时候汨罗江观看龙舟的人都必须穿白衣(孝服),原因来源于此。
用龙舟为屈原送葬,则代表着一种帝王、将相的礼仪,故而称之为龙舟。汨罗龙舟自古至今祭屈原的特色依然鲜明,说明并不是娱乐活动,完全就是祭祀龙神、帝王、将相的活动。
《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其下注谓:“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飞凫”应为装饰有鸟形的舟,称其飞凫,正是形容其舟能像鸟一样轻快飞行。这种鸟形舟,《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鸟舟,即前所述飞凫。郭璞注:“龙舟下有舟字。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此其遗制者。”与龙同时出现在舟上的鸟即为凤鸟。凤是楚人崇拜的图腾,将舟尾装饰凤鸟形,应该是楚人所为。“水马”,即船头装饰马头的舟,龙头原型取自马头,此种舟即为龙舟。
上述记载可见,楚地魏晋南北朝端午节已有龙凤舟并举的习俗;而将龙凤舟引进端午节,原本为亡灵招魂续魄,由此而形成端午竞渡习俗,实为汨罗江楚文化的孕育。
汨罗江观看龙舟比赛的禁忌之一就是必须穿白衣服观看,白色是一种孝。这个可以从年河市龙舟比赛现场照片还看得出来。因为划龙舟原本是一种祭祀活动而非娱乐。
可知《楚人御龙图》就是为死在水中之人招魂“乘龙上天”的。
所以汨罗江龙舟的龙头凤尾源自为屈原招魂,纪念屈原、女媭,带着“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
而综合分析汨罗江龙舟已经将龙舟的王者风范、军事用途、图腾祭祀、水上招魂全部因素统一成了一个整体。
后来随着屈原爱国的美政思想、哀民生思想在民间的传播,又因为唐未皇帝敕封屈原磊石庙为昭灵侯,进一步推动了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的树立,民间纷纷划龙舟纪念屈原,就不是士大夫心中的诗人形象了,而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在民间落地生根。
3、
端午官方选择在五月初五于屈原庙祭祀屈原,民间则在端午以划龙舟的方式在祭祀屈原。
从屈原区凤凰乡(汨罗)、营田、河市及今汨罗的民间习俗来看,其祭祀的特点相当明显。
汨罗江龙舟开始前必需的活动,一是朝庙,就是祭奠于屈原庙或者洞庭庙。古湘阴湘江洞庭沿岸有三座屈原行祠、一座屈原正庙(汨罗)、加上九座水府龙神洞庭庙和众多的黑爷爷庙,因此有此三庙的地域端午时均有龙舟下水。朝庙这仪式来源于春秋。《春秋·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这是民间祭祀屈原的活动。
乾隆年前古湘阴的大型龙舟赛主要在四个地方进行,一是汨罗庙前汨罗江,有龙船坝;二是黄陵庙前黄陵港,有龙船港;三是湘阴县行祠、临泚口行祠前湘水流域,也有龙船港;三是河市和屈子祠前有龙船头。
龙船坝,在故渊玉笥山与汨罗山之间,记录的是汨罗渊龙舟史。这也是最早的汨罗江龙舟打捞屈原的地方。此处有建屈原庙、屈原墓的历史长达多年,自然,纪念屈原的龙舟是从此地开始的,龙船坝则是汨罗江龙舟最早的记忆。
罗渊到磊石山水域宽阔,相传明代划龙舟时,其汨罗山东的独醒亭就是龙舟竞赛的起点,而终点在磊石山洞庭庙。屈原庙与洞庭庙之间相隔十多华里,这个距离也正好构成一个比赛场。龙船坝正是罗渊比赛龙舟停泊祭龙头的场地。
有诗文可证的最早是隋书《地理志》:“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这个亭是汨罗山招屈亭。
唐张说《岳州观竞渡》:“鼓发南湖溠(一作汊),标争西驿楼。”南湖就是洞庭南湖,汊就是汨罗江东汊,西驿楼即西边磊石山上连天楼。
唐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沈魂在湘水。”北宋张商英《竞渡》:“龙舟鼓笛和吴歌,采索缠筒吊汨罗。”宋张矩《念奴娇》:“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明夏原吉《汨罗怀古》:“声金伐鼓集画舰,浩歌竞渡招沈灵。”明薛纲《吊汨罗江》:“两间正气沉湘骨,千载人心竞渡舟。”明孙承恩《观竞渡歌》:“城中千门悬艾虎,汨罗江头沸箫鼓。”明金九容《端午》:“为问汨罗何处是,龙舟上下浪波中。”
龙船头,此地正在屈子祠对岸,有河与屈子祠前名山河相通。大约在明嘉靖二十年之后,南阳寺带着“屈原故宅”牌匾从凤凰玉笥山屈原故宅上迁移到南阳渡“奉汨罗香火”,此时正好黄庭坚十六代孙先仕从江西来河市建街,南阳寺成为祭屈原、祭龙头场所,河市河以其宽阔、水清成为良好的竞渡之地,汨罗江有了两处大型比赛场地。乾隆二十年河泊潭罗渊北的屈原庙被迁移到了玉笥山上,而恰好这个时候明代兴建的河塘市(河市古镇)步入繁荣景象之中,主要是乾隆初年大量江西移民到此,围垦了公悦、三合、大洲湖等大型垸落,周边人口增加至数万。河市古镇,商业繁荣,故古街前的河市河,成为了一个活跃的港口。龙船头东边是明代从潭左玉笥山上迁移而来的屈原故宅南阳寺,西边是传说屈原尸体打捞上岸地晒尸墩。这个时候也是一女打金头和十二疑冢故事流行民间的全盛时期。故而河市河成了清代至“文革”前的龙舟竞渡中心。竞赛龙舟在龙船头集聚,在屈子祠或南阳寺祭龙头,然后回到河市竞渡。
清曹尔堪《满江红》:“佳节吴阊,浑不灭、汨罗愁涨。争吊屈、龙舟箫鼓,锦帆无恙。”
据历史记载年8月15日前后,湘阴县调集全县28支龙舟队在此比赛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此次赛事是汨罗江龙舟史上惟一一次不在端午时间举行的。年、年、年、年湘阴县也在此举行过大型赛事;其中年是为纪念屈原农场围垦合垅成功,湘阴县在河市河举行的大规模的赛事,民间文艺舞龙、故事会,均在此进行;中央新闻制片厂来河市摄制了《汨罗江上赛龙舟》新闻纪录片,参赛龙舟26支,规模浩大。纪录片当年端午就在中央台播出。此次是解放后中央媒体首次报道端午源头之地汨罗江龙舟赛事,向全国播放。年汨罗县、屈原农场和省外事部门联合举办了汨罗江龙舟赛,有华侨观看,日本人还摄制了纪录片;年、年屈原农场自行组织了两次大型比赛。
年之后龙舟传承重担由汨罗市担当,相沿至今,几乎年年有赛事出现,中央台每年端午也基本上来汨罗报道。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也建在了归义河,今名香草湖。年屈原又在河市进行了端午民间龙舟表演赛,中央台在此向全国直播。
龙船港。旧在黄水之内,今龙船港地名在湘阴香炉山南,地名记录上有舜帝庙、虞公庙、虞公港,反映的是营田一带龙舟的历史。
民间相传舜帝治理湘江,死于苍梧。说明舜帝也是水神、龙神。张衡《思玄赋〈并序〉》云:“前祝融使举麾兮,糸丽朱鸟以承旗。……号冯夷俾清津兮,棹龙舟以济予。”明末清初屈大均云:“湘妃锦瑟秋风咽,山鬼罗衣夜雨寒。……琵琶水殿弹娇娥,龙舟争采夜舒荷。”
汨罗江端午起源第一说法是舜帝二妃。
唐张说《岳州观竞渡》云: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汊,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张说此诗写于开元九年()之前的前几年在岳阳任刺史。诗中的南湖应指洞庭南湖就是青草湖,汊就是洞庭东汊之汨罗江。西驿指的磊石驿站,唐代湘阴为岳州府辖。楼指洞庭庙后的连天楼。
此诗提供了一个重大信息就是“江传二女游”。张说应该不是信口开河,必有所本。虽然不见于其前的历史记载,但道出了汨罗重大的二妃文化传承的信息。这就是黄陵湘山的二妃庙。
屈原在《湘君》中云:“驾飞龙兮北征”“飞龙兮翩翩”则是明明白白写的是纪念二妃的龙舟在水上飞奔。《河伯》中则写得更明显:“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如果屈原在汨罗不亲眼所见端午龙舟纪念二妃,则不会写出如此生动的诗句。
故而旧时营田祭龙头的地方是黄陵庙,龙船港其实与黄陵港相连一体,此港今成为过洪道。形成龙舟竞渡中心全因唐代后兴起的营田集市,前身是鱼街,明代后发展成湘水的一个商业街道,有营田港,成为湘阴的六大重镇之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没有围垦屈原农场之时,这儿就是汨罗江的南岸,这儿的土星港,就是贾谊投《鹏鸟赋》吊屈原的地方,《水经注》记《梦赋》作者、汉赋大家王延寿作《梦赋》后也沉溺于此。
今湘阴县城南也有地名龙船港,反映的是县城一带龙舟竞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