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编辑顾佳贇
4月19日下午,长沙市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县举行,包括长沙自贸临空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在内的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预估总投资亿元。
长沙推进“强省会”战略又向前迈进一步。
年,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强省会”战略。长沙这座已跨入“GDP万亿俱乐部”“千万人口俱乐部”,形成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的中部省会城市,终于加入强省会竞逐赛道。
俯瞰湖南长沙橘子洲大桥和桥下的橘子洲景区(年7月1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龙弘涛/摄
4月19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对长株潭一体化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年,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生态建设、民生共享等现代化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实施‘强省会’战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的重点举措,是加快推进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说。
省会长沙更强,不但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中部崛起”战略、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恰逢其时
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已成为各地培育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长沙在此时提出强省会战略,恰逢其时。”湖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童中贤说。
作为湖南省会,长沙不仅属于新一线城市,且已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年GDP突破1.3万亿,人口总量突破千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沙城镇化率全省最高,达82.60%。截至年底,长沙全市A股上市公司78家,占全省的60%,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目前长沙已聚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战略平台,迎来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无论是在多元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还是在人口吸引力方面,近些年长沙一直在积累强省会的基础优势。
省会强不强,首先看经济首位度。按照省会城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来计算,超过30%被认为是“强省会”的标志。年长沙GDP占全省比重为28.8%。
对此,当地统计局分析指出:“对标国家中心城市,长沙经济首位度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第三产业、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是长沙首位度的短板所在。
长沙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京广、沪昆、渝厦铁路在此交会,对人才、资源、生产要素来说,长沙可谓区位优势独特,东西南北干线畅达。
然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一把双刃剑。从利上看,枢纽地位能带给长沙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城市活力;从弊上看,长沙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北边有同样正在迅速崛起的九省通衢大武汉,南边有广佛、深莞的超级城市组合。要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趋利避弊,更需聚八方英才、各方要素,以“强省会”建设锻长板、补短板,进一步夯实竞争优势。
“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各省份都在力争上游高歌猛进,而‘强省会’战略已被证明是一个对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非常有效的战略。”经济学家王林分析。
产业强省会强
产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做强省会首先要做强产业。
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智造之城”“智能驾驶第一城”“互联网产业第五城”,长沙正大力统筹推进产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持续放大优势产业、优势功能等长板。
年,长沙率先确立了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既包括工程机械、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等长沙的优势产业链,也包括显示功能器件、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发展势头正盛的新兴产业链,还包括检验检测、大数据(含地理信息)等具有长沙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产业链。
工程机械是长沙首个千亿级产业,工程机械总产值约占中国的27%、全球的7.2%,产品覆盖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拥有了“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这些全球工程机械前50强企业,大部分生产基地都在长沙,让长沙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为中部地区发展指明方向——即要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制造业方面的优势。
如何实现中部崛起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是关键着力点。
位于长沙的法恩莱特智能制造工厂内,一排排智能化生产设备正按照既定程序准确地进行着纯化、搅拌、灌装等工序。“我们的电解液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湖南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俊华说,在这个年产能达10万吨的厂房内仅需配备40名工人,而传统产线则需要余人。
“年以来我们实现营收同比增长%,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我们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二的电解液供应商。”邵俊华说。
工程机械名片之外,近些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也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势头强劲。
据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年底,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将达到家,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达到亿元,逐步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国际知名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聚区。
深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产业园区是主阵地。仅年,长沙布局的重大项目中,投资50亿元以上的53个项目有43个在园区。
园区已成为长沙创新“动力源”。截至目前,长沙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1%。其中,长沙高新区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九,成为湖南唯一入围此榜单前十名的国家级园区。
在年新年伊始,长沙市就出台了《年“十个重大城市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定位进行部署,明确围绕长沙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一批十亿级项目,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一批千亿级产业”。
强省会的“施工图”也正在一个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徐徐展开。
营商环境中部第一
以产业新生态吸引众多企业聚集,长沙优质的营商环境功不可没。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高效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强省会更要在发展环境上强,成为宜居宜业的大磁场,吸引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
“不用去找任何‘关系’,就能把事情办成。不仅没有人来企业找麻烦,而且有园区、政府部门送政策、送服务。”宁乡高新区的万鑫精工(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清泉说,“正是长沙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我把企业从外地搬到宁乡高新区。”
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是长沙的新材料产业知名企业,其董事长戴煜对于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同样深有感触。戴煜直言,长沙虽地处中部,但城市营商环境,尤其是创新氛围,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
近年来,长沙从体制机制、政策供给上,持续改革创新,全力优化营商“软环境”。
年,长沙研究借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出台《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在公平普惠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营造特色化差异化服务生态。
五新隧装的上市就是长沙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于年11月15日成功在北交所挂牌上市。“为了帮助我们上市,长沙经开区多次召开上市联席会议,还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奖励。园区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的精准上市服务。”五新隧装董事长杨贞柿说。
在长沙,像五新隧装这样极具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不断涌现。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长沙的‘金字招牌’,也让长沙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长沙市发改委主任蒋红波说。截至年底,长沙市场主体总量超过万户。
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根据营商环境综合得分,长沙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9位,居中部第一。
年2月,长沙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部署五大重点任务共20项措施,提出以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现代化新长沙建设。
4月18日,长沙发布《关于进一步纾解市场主体困难稳定经济运行的若干政策》,通过普惠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降成本”和“增活力”“优环境”相结合的政策措施,精准回应企业所盼、市场所需,切实为长沙市场主体送来“及时雨”。
“营商就是赢未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认为,要在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中因势而进,在把握强省会战略机遇中聚势而强,必须全面落实“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微观政策取向,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引才聚才“磁场效应”
《意见》指出,到年,长沙常住人口突破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为落实目标,《意见》从六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其中,关于人才方面主要包括建立高端乡情人才数据库,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精准对接和全流程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长沙就业人员可即时申报落户,享受在长沙购房资格。推动高层次人才在长株潭三市自由落户。
是否对人才、人口有吸引力,是评判区域中心城市引领核心功能强不强的标准之一。
早在年,长沙就出台了“人才新政22条”,又先后启动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出台“乡村8条”等配套实施办法,实现人才政策迭代升级。
年3月出台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即“自贸区45条”)甚至被舆论称为“史上最强人才新政”,“自贸区45条”落地以来,不到一年时间里已吸纳3.6万青年人才落户长沙,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人。
吸引人来,还要能把人留下。“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大量合适的就业机会以及创造较低的生活成本是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截至年3月,长沙累计投入近30亿元,发放国内高校毕业生租房和生活补贴7.81万人,兑现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级奖励补贴1.07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94%。
政策、平台、机制、投入“磁极”作用愈发彰显,长沙已形成强大的引才聚才“磁场效应”。全市人才总量达到万,位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十强、中部第一。
在长沙,除了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包容的城市气度、独具烟火气的城市生活文化氛围,“安家”成本低也是留下人才的重要优势。
年,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60元,这个数据在中西部高于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多年始终坚持“房住不炒”,通过多重手段调控房价。在易居研究院发布的《年全国50城房价收入比报告》中,长沙的房价收入比仅为6.2,在50个城市中居于最末位。“低房价”意味着青年人才能有更多资金实现高质量消费和生活,提升居住在长沙的幸福感。
云涌长株潭
“强省会”战略意味着长沙在湖南全省发展特别是长株潭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关系会经历一个先集聚、后辐射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后,集聚愈强则辐射愈远。
早在20世纪50年代,湖南就有把长株潭三市合并的设想,年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方案,年正式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迄今已有25年。
长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形沿江而建,三市天然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经过多年努力,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7的面积、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70%以上的创新创业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成为湖南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因为发展时间长,长株潭都市圈内部已有较成熟的模式,如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高。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指出,“长株潭一体化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推进的重大战略,长株潭已成为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年,“长株潭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多次“点名”长株潭都市圈建设。
长沙的“强省会”战略,也是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体现。
年6月,湖南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年)》,提出中心区、都市圈、城市群三个发展层级,要求强化长株潭中心区带动能力。到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以上,将协同打造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10条产业链。
实现这个目标,要整个长株潭都市圈集体发力。
童中贤认为,“强省会”的题中之义,是力求深度“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方面,做强长沙大枢纽、大市场、大平台,都市圈是支撑,长沙的确要吸收周边市县的能量。另一方面,中心极核做大了,承载力强了,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就不会“孔雀东南飞”;省会优势产业重点突破,可以带来产业链配套,释放新动力,形成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长沙市委党校教授李跃认为:“实施‘强省会’战略不是简单地做大做强省会,而是要着眼于调整全省经济空间布局,实现要素资源在区域间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优化配置。”
年,部分工程机械企业提出建立检验检测中心,长沙推荐了汨罗、九华、湘阴等地供企业选择;湘江新区舍弃一般性制造业,主打先进制造特色产业。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说,“长沙,既要做成模范,又要学会共享,多替市州兄弟城市着想,让全省人民一起共享‘强省会’战略的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茂松认为,都市圈同城化过程中,行政壁垒、“碎片化”市场是主要瓶颈,亟需健全跨区域开放合作机制,如“飞地”园区财税分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设置一体化平衡基金等,给全国都市圈发展探索新路径。
国家战略机遇、发展平台机遇、政策红利机遇正加速向长沙涌来,而长株潭都市圈的高效协同与组团发展,也让长沙实践“强省会”战略的底气更足、格局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