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史记导读系列之屈原汨罗江畔的西西弗
TUhjnbcbe - 2023/12/5 20:59:00

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踉踉跄跄徘徊在汨罗江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国破家亡,他自觉理想破灭,于是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两千年以来,屈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符号,而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不屈的信仰。一次次被贬流放,一次次抗争不屈,纵观屈原的一生,我想起了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受到诸神的惩罚,不断推巨石上山。石到终点,又滚回山脚,而他必须把巨石再推回山顶,周而复始,意义究竟何在?

如同屈原,一次次被排斥,理想诉求一次次破灭,却又一次次地进谏,不懈追求,其意义究竟何在?

我们从屈原被贬谪的经历可以窥探一二。由于谗佞奸邪的诬告,屈原两次被贬谪流放,一次比一次远,但是他并未因此而自甘沉沦,他对楚国的爱依然在心中燃烧。

张仪第二次到楚国忽悠,又一次脱险,远在贬途的屈原立刻折回去劝谏楚王,杀掉张仪,但为时已晚。千里奔袭,为的就是向楚王尽忠。

他把自己对楚国的爱点滴记录在诗文中,路漫漫其修远,但岂余心之可惩?

明知自己的努力断无希望,仍竭尽全力而为之。西西弗斯如此,屈原亦如斯!

他们高于自己的命运,他们比理想中遭遇的“巨石”更为强大,他们以人的不屈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生活的荒谬,死亡的必然。

他们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抗争。而这种精神的内涵正是儒家倡导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品质。

他们用“悲壮的决绝”诠释了生命的内涵。人存天地间,若心中怀有强烈而坚定的信仰,对人生意义的坚信、对事业梦想的肯定执着亦会随之而来。

屈原在天问中叩问,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出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的使命。

一个明知不可为仍肯为之奉献的人,拥有人之为人的特质,具有独立思考个体生命意义的能力。

对这样的人而言,过去成为“回省”,现在应是“当机”,而未来则可“预计”,活出“本真性自我”。这样的人,不受既定流行观念的支配,不受他人价值评判的影响,即使在一片世俗的反对声中,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样的人,即使再稀少,其承载的使命感,仍能为后世带来“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感人力量。

屈原身上散发的古代文人精神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是相通的,他身上某些儒家式的信条和行为准则仍然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屈原自投汨罗的决绝之举震撼着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凡事可变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文化的心*,并经常成为生活的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这是一种孤勇。就如同孔子于乱世之际推行“仁礼”一样,明知各国君主野心勃勃,征伐杀戮,所谓仁*“毫无用处”,他却仍旧凭借一己之力游说于各国之间,虽千万人,吾往矣!从世俗名利观点来看,这样人可能很傻,但正是这种人才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屈原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

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纵然天威难明,命途多舛,依然有向屈原这样不愿苟活的人,在那淡红血色和和微茫的希望中奋然前行!

本文作者方超,文章发布已获得方老师的授权。

由方老师参与编辑的《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已经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及考试难度。每篇选文从主题到篇幅均契合高考试题,让学生阅读的同时提高文言文应试能力。

该书内容完备,逻辑清晰。六大板块从导读、选文、批注、注释、译文,到阅读任务群,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文言文,综合提升阅读能力,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考试需求。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有帮助。

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9.8购买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记导读系列之屈原汨罗江畔的西西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