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8 17:54:00
汨罗江揭秘之七屈原岳阳十八年□彭仁满《哀郢》落脚地图从贾谊《吊屈原赋》、刘安《离骚传》、东方朔《七谏》、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到刘向《新序》《九叹》、扬雄《反离骚》、王充《论衡》、班固《离骚序》、王逸《楚辞章句》,汉代学人论定了屈原遭受放逐、隐居的经历,定位在江南、沅湘一带。而屈原的沅湘其实是指沅湘两江的最北端的两水交合之地,如《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两句诗道明了在“汨渊”。磊石山成为沅湘之间的著名地标。东方朔《哀命》最早记录屈原的隐居地点是汨罗(渊)石头山,“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晋王嘉《洞庭山》记载屈原在此隐居、在此沉江,楚人为之立庙。磊石庙在唐末,首次敕封为昭灵侯。《异苑》记:“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湘阴县图志》记:“盘石马迹,在川江嘴(河泊潭春江嘴),即古汨罗渊也。”盘马的石头上出现绳痕,证明屈原居住在川江嘴的时间是比较久的。之后有《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说明川江嘴就是玉笥山。一《楚辞》中的岳阳,关联的有22首,最多最密切的是《哀郢》《涉江》。《哀郢》是公元前年屈原写在屈原区磊石洞庭山上的作品。公元前年,屈原到达岳阳,在磊石山“罗汭”驿站隐居九年后而作。是他“哀楚国之多忧”并为自己鸣“冤屈”的作品,记录了屈原“东迁”到写作地的详细路途,并表达了他对楚王亲秦而苟安的愤懑及思念故乡楚都、渴望回“首丘”的心情。夏水是因“冬渴夏流”而名,实为夏天的江水洪泛所形成,青藏高原积雪融化的时间在每年六七月,故而仲春夏水无水可涉,《哀郢》的行经路线就是长江,背景是“怀王客死于秦”,官场“震愆”;顷襄王“怒迁屈原”。时间是公元年仲春,屈原“东迁”,遵江夏而来,出国门郢都,到家带着家人(明嘉靖《湘阴县志》明确记载屈原家人居磊石山西边十一公里处的屈家潭),在夏首前逆东风而“楫齐扬”,经过夏首顺东风而西浮,回头看着龙门消失,继续东行,经过岳阳华容小集城垸的东部江道(古洪泛区)顺东北风而流,是谓“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据史料,岳阳江南岸均在江夏区域。屈原顺着此道直抵建新、君山北庙沟子之地,谓之“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之句,意思是转变方向,是为了南到洞庭山,将要继续北下长江。为什么要上洞庭山?是“去终古之所居兮”说的是祖先的故居之地“熊湘山”,诗前的“去闾”有专家考证为去屈原的封地罗子国,就是“*帝南至于江登熊湘”之地,史有“熊绎”“封熊湘、都丹阳”之说。熊湘山经考为屈原区境内的磊石山和*陵山,洞庭山王嘉也确定是磊石山。因此蒋骥云:“熊湘实此。”屈原“今逍遥而来东”到城陵矶,“逍遥”说的是顺东北风道和江流进入了岳阳江渊。“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夏浦《水经注》解说为城陵矶西君山区长滩为“二夏浦”。长江西南流向湘水,屈原“西思,哀故都之日远”。屈原顺风顺水一路“逍遥”,经过巴陵、君山、中洲、新墙河口、“南渡”到达了磊石山。《湘君》云:“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中洲指君山和岳阳县的中洲,岳阳县有太平寺屈原旧宅遗迹,君山因湘君到此而名。“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大坟”指磊石山,就是东陵、洞庭,相传东陵有伏羲墓,在幕阜山上;屈原到此时磊石山下曾建有小招堤纪念*帝在此“张乐洞庭之野”,凤凰山凤凰台因此事得名。二“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州土指当时的罗子国地,岳阳县南部、沅江东部,长沙北部、浏阳西北部,湘阴、汨罗、平江、屈原区,全境超过多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战国时罗子国和长沙合于一体,粮草不上缴郢都,处在楚国的后方,是个自治度比较高的地区。这里也没有战争记载,所以“平乐”。“江介”指长江与湘水交合之地,磊石山南称湘口,《山海经》称湘水入洞庭下,是说经洞庭山下入江之意,有东南西泽。西为沅水之泽,南为湘水之泽,东为东町之泽(年围垦成屈原农场),北就是江。《拾遗记》称的洞庭山就是磊石山,洞庭第一座洞庭庙唐代建于磊石山,比《水经注》并洞庭之山、君山、艑山三山而说的时间早多年。汉书《地理志》称湘水从岳阳县境入江,《水经注》称湘水自糜湖口(今新墙河入湖口)入江,《鄂君舟启节》称东洞庭为“上江”就是南江,屈原《渔父》称汨罗渊为江潭。《涉江》中屈原打扮好自己后,从磊石山出发,一早就“济江湘”,其云“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因为东洞庭时为江道,而从最早的金文鄂字来看,是一张地形图。说明鄂国的统治地域跨越了大江南北,所以屈原《涉江》称磊石山至城陵矶也为鄂渚。遗风指巫罗、三苗、百越民族留存于此地“巫风”“淫祠”“水神、龙神”信仰及“招*”“扒舟”等旧俗,屈原因此在此地作《九歌》。“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陵阳,王逸解为腾跃,为凌阳波神。南渡则指磊石山南渡口。“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夏指大夏,有专家释为夏都,也可指荒废的文王郢都。东门指岳阳麋子国城和罗子国城。考古说明罗子国城战国重建,与屈原到此的时间吻合。沈亚之《屈原外传》云:“晋咸安中,有吴人颜珏者,泊汨罗,夜深月明,闻有人行吟曰:‘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珏异之,前曰:‘汝三闾大夫耶?’忽不见其所之。”屈原南迁第一站到达岳阳,并在此隐居九年(《哀郢》无沅湘,只有洞庭、江、州土)。这个九年之中,屈原骑白马到达岳阳太平寺、君山、屈原*陵山、湘阴卜居岭、白马潭、平江幕阜山(东陵)、沅江重华城(舜帝洞庭之野传位给禹帝处),了解本地民俗。写下了《九歌》《思美人》《悲回风》《天问》《卜居》《渔父》《哀郢》。三公元前年秋冬,屈原从磊石山一早“济江湘”达凤凰山“盘石马迹”处,驾马车,穿方林、经方台(中洲),顺着鄂渚(长江中游水系泛称)来到新墙河口太平寺旧宅换上有棚窗的舲船,从老港处转道进入沅江,到了沅江、益阳、常德、汉寿、桃江、芷江、辰阳,又进入溆浦,最后达到九嶷,就重华后,再从湘江到株洲、衡阳、长沙,回到湘阴、汨罗,这个历程大约一年的时间。公元前年孟夏,屈原回到磊石山写《怀沙》,云“汩徂南土”“浩浩沅湘分流汨兮”,决定经死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心。因此公元前年心情安定地创作《离骚》。离为南方,骚为疏理,大家遵汉说理解为离忧,综观《离骚》,实际上为屈原的自传体。《礼曲》云:“七十曰老,而传。”《涉江》时屈原“既老”就是满七十岁;而《离骚》屈原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说明屈原《离骚》写完时已近75岁。这就是公元前年。《离骚》总结了屈原自己一生的经历、整理了在南方岳阳汨罗形成的美*思想。写完之后,基本决定从彭咸投江明志。公元前年秦楚开战至公元前年三年多楚国连失十五城,黔中郡也被占领,屈原自然感觉到振兴楚国毫无希望,写下《惜往日》绝笔之作,在公元前年楚国郢都灰飞烟灭、楚王被迫东迁的背景中,选择了端午日磊石山祭龙的日子,自投屈原管理区磊石山东凤凰山下汨罗(河泊潭)殉国。全面考证《楚辞》和屈原区境内的原生屈原遗迹(岳阳境内达78处),表明屈原在岳阳磊石山、玉笥山居住生活达17年之久,为18个年头。写下可考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共达22篇。说明岳阳是《楚辞》集大成之地,是屈原美*廉洁思想形成之地。岳阳市是湖湘文化中的二妃文化、洞庭龙文化、屈原文化、端午龙舟文化源头所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