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1 17:51:00
说到屈原,便会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联想起来。公园前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有心报国,却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于是选择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仔细想来,屈原的这一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于偏激呢?为何不选择归隐山林,而选择这一条不归路?继续听我往下说,你会理解屈原的。据资料记载:屈原(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为人聪明,博闻强记,口才卓越,像这样的人是到哪都吃香的,也正因为如此,屈原倍受楚怀王重用,担任左徒职务。此时,楚怀王准备完善楚国法令,打算让屈原担任造宪令,那么这个任务自然是要落到了屈原身上了。可这时候,总会有些人红眼,看不惯楚怀王对屈原的宠爱。这个人就是靳尚,那会他的职位是大夫。一次,屈原刚把草稿写完,还没完成最后修订时,上官靳尚想要据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索性靳尚开始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啊,您让屈原担任造宪令,本来这是对他的信任和恩赐,结果屈原每公布一条法令出来,他都会骄傲地宣称楚国没有他不行。这屈原实在是太嚣张了,没把您放在眼里啊。”楚怀王竟然听信了这靳尚的谗言,开始疏远屈原,而连屈原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替屈原感到不服,却也替楚怀王感到惋惜。靳尚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楚怀王也不应该怀疑屈原的一片忠诚之心。须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楚怀王没有这么做。可见小人谗言的威力有多可怕?小人诽谤的话有多厉害?像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也是不止一例的,比如,也称为。事情是这样的:在鲁国有个叫曾参的人杀了人,和曾参关系好的朋友跑到曾参家中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您快跑吧!”曾参的母亲不相信,为什么?是出于母亲相信儿子的人品么?也许有这点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曾参是孔门杰出的弟子,可以说是孔子衣钵的传承者,后世人尊称曾参为曾子,试问,这样的儿子,怎么会杀人呢?那时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后仍然神态自若的继续织布。过没一会儿,又有人来跟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但曾参母亲还是不相信。等没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你猜怎么着,曾参母亲相信了,随即扔下了织布的工具,翻墙逃跑掉了。那么,曾参真的杀人了么?杀人了,但此曾参非彼曾参,只不过是和曾子重名的人罢了。作为母亲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儿子的人,可最后却不能确信自己的儿子有没有杀人。屈原面对楚怀王的疏远,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遭到君王质疑,忠心事主却被小人诽谤,心里定是难受。深思着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忧愁苦闷而写成了《离骚》。所谓“离骚”,司马迁解释为“罹忧”,意思是“遭遇忧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进一步指出了屈原的心情,此时屈原的内心是充满幽怨的。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意图攻打齐国,可齐国和楚国是盟国,秦惠王要攻打齐国,楚国定会帮齐国的,所以这时秦惠王委托纵横家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我们秦王很讨厌齐国,但很喜欢贵国,秦王想要攻打齐国,又怕伤了贵国的心,所以如果贵国愿意和齐国绝交,我们秦王愿意把商、于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贵国,大王意下如何呢?”楚怀王一听,六百里地,得打多少次胜仗才能赢得这么多啊,索性就和齐国绝交,甚至还为了绝交彻底,还专门派了个善于骂人的使者去辱骂齐王,从此楚国和齐国就真的绝交了,而张仪的目的也达到了。楚怀王还不知道秦国的目的,却还傻傻地派使者去向秦国索要许诺的六百里地。张仪耍赖说:“我答应给你们楚国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地。六百里地我可做不了主的。”面对张仪的耍无赖,楚国使者生气也没有办法,只好怏怏回去了。楚怀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怒之下要攻打秦国,哪知秦国已是做好了准备。这次大战,楚国损失的将士多达八万余人,而原来是楚国的盟国齐国现如今也是冷淡地看着楚国被欺辱。这会儿,楚怀王终于又想起了屈原。他想派屈原去和齐国重修旧好,这时秦国打算割汉中这块土地来和楚国求和。但楚怀王不想要土地,他对张仪的奸诈耿耿于怀,说:“结盟的事我同意,但我需要汉中这块地,只要把张仪这小子给我带来就好。”聪明的人怎么可能选择送死呢?张仪到楚国后,给靳尚送了厚礼,又用花言巧语欺骗楚怀王的爱妃郑袖。楚怀王本就对张仪怀恨在心,打算处死张仪的,结果却把他释放了。完成出使齐国的使命回到楚国的屈原,听到楚怀王将张仪释放的消息,赶紧去求见楚怀王,说:“您怎么没有杀了张仪呢?”此时的楚怀王想起过去因为张仪惹起的种种事端,已是十分后悔,可谁能保证同样的事不会再发生呢?秦昭王和楚怀王结为姻亲关系,秦昭王下帖邀请楚怀王参加婚礼。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一向都是虎狼之国,不讲信用,建议还是不要去。”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建议楚怀王去,说:“秦国是友好邀请父亲大人去的,怎么可以不去呢?”是的,楚怀王最后还是去了,但一入秦国便被秦兵控制。秦国还以楚怀王威胁向楚国索要土地。楚国不同意这一要求,最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无论是哪位国君,都希望找到忠臣,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楚怀王,堂堂一位国君,一失足成千古恨。屈原非常痛恨子兰的行为,在楚怀王死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怀王以不知忠奸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国土被侵占,流落他乡,客死他国,楚怀王的一手失误让自己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屈原的短短一句话,骂了五个人,看得出屈原内心的愤怒与不平,但这也与他自己自命清高是分不开的。屈原在为人处事上过于耿直,但这能全怪他么?不幸令尹子兰看到了屈原写的文章,靳尚再一次到楚王面前参屈原一本,屈原再一次被流放。这一次屈原是彻底死心了,他那满腔爱国之情都被浇灭了。他来到汨罗江边,披头散发地走在荒野草泽上,一边吟诵着他的《离骚》,一位老渔夫看到了他。《史记》里这么记载的: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老渔夫的意见是应当勇于妥协,随波逐流不失为一名真丈夫;可屈原的意思是干净的人永远会远离污秽,宁死也不屈服。这是身处乱世的人们的两种生活态度。于是屈原写下了《怀沙》,这是屈原作为临终前的绝命词,“怀沙”指的是“怀抱沙石以自沉”。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遻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质抱青,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屈原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激励君主、唤醒国民,这也是屈原临终前的愿望。最后,屈原怀抱石头,投身进汨罗江自杀了。回到开头所提的两个疑问,屈原的这一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于偏激呢?为何不选择归隐山林,而选择这一条不归路?其实暂且不去屈原的这一行为是否过头,但就凭着屈原的才华,去到哪里都是吃香,都是受到尊敬与欣赏的。后世中没有人像屈原这么决绝,没有屈原这么大胆,也没有屈原这般勇气。也许屈原心中是真的热爱他的国家,忠诚于他的君主,他把自己的生命放置在最后一位。正因为如此,每一年的端午节都在纪念他。今年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之外,和我一起读一读《史记》,走进屈原,了解屈原。史记中国通史淘宝¥41.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