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马上就要都来了,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下面秀点君就为朋友们一一道来:
端午节在我国迄今已有余年历史,它由驱*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主要包括:复兴禳解祛除之俗(浴兰汤着汉服、绣香囊赠香囊、悬艾叶挂菖蒲熏苍术、系五色丝长命缕、戴石榴花、健人、豆娘、艾虎、刺五*刻桃印剪纸葫芦挂镜等);复兴端阳食饮之俗(粽子、雄*酒、朱砂菖蒲酒、时令鲜果、五*饼、咸蛋等);复兴端午祭祀之俗(祭屈原、伍子胥、曹娥、祭龙等);复兴游艺娱乐之俗(龙舟竞渡、击踘、斗百草、荡秋千等)。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 欧阳修《渔家傲》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的夏至之日,颛顼及殷商古历中尝黍之日的新年,龙图腾传人的祭祀之日,三闾大夫愤而投江的纪念……说来又是一个悠长的故事了。而这些来龙去脉带着祖先们抑或悲壮抑或平和的忧思与情怀,渐渐淡漠在几千年的长风里,不经意间只流落下粽子的记忆。就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日渐苍白干瘪之时,东亚某国又当仁不让地在这个古老的华夏节日名称内注入本国文化的内容,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推向世界——端午的命运,若干年后会是另一个上巳么?
——题记
(注:三月三上巳节是如今消失的中国传统节日,曾引入日本,在华夏上巳节的风俗文化基础上注入其本国内容,最终繁荣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桃花节/女儿节”)
一端午溯源
端午之名,端,正也,始也。本为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如将一年比一天,岁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许就是后来“五”渐渐通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的丰富,起源的纷纭。
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至今还在欢度端午佳节。
多年来媒体、教科书等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强调它是一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同许多传统佳节一样,端午正逐渐失去其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如今鲜有人了解: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才是这个节日的第一大内容。
端午溯源与传说
1.上古夏至节
闻一多考证,端午之源应该是华夏上古的“夏至节”。而夏至之节是殷历的新年。殷人以“大火(火星)星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正是种黍和收麦之月。殷历一月即相当于夏历(今又叫农历、阴历)五月。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的两大节日。可见这个日子的隆重了。
西周至汉代,从周历、太初历到三统历,历法运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确定于五月初五,夏至遂与端午分为两个节日。但直到晋代,五月五日仍称“地祗节”。《道藏·岁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2.华夏祭龙日
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的崇拜者,闻一多云:“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端午本是祭龙的日子。古时五月江河涨水,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操纵水的龙的身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据闻一多考证,当初有5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一起择定吉日,以五月的第五个日子为祭祀日。华夏民族的数字崇拜为“1、3、5、7、9”,且叠日为吉日,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总之,祭龙习俗为这一典型华夏传统佳节中最早且不可或缺的信仰成分。
3.贤孝投江传说
端午节的投江传说有三个。
广为人知的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楚怀王三十年(西元前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后扣其为质,使之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策,不愿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年),秦将白起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当,遂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身殉自己的*治理想。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认为,屈原选择这一天投江,其一是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的祭龙节日,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自豪,最终也选择—个吉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去吊唁。渔夫们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人们将饭团、鸡蛋等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而不去啮咬屈大夫的身体。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便用楝树叶包裹,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而划船江面则发展成为龙舟竞渡。
第二个传说则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西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其弃楚投吴,助吴伐楚,子胥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对其忠言骨鲠颇有厌恶,直至最后信谗而将其赐死。子胥在死前请邻人在其死后将其双目挖出悬于*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遂自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其尸裹以革,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传说子胥含冤而死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是为端午节。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为救父而投江:“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4.石榴悬门避*巢
唐朝僖宗年间,*巢领兵造反。杀人放火,百姓闻之逃难。五月间,*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路遇一妇人携子疾走。见她怀抱一个大点的男孩,牵着的却是幼小的。*巢很奇怪,遂下马询问。妇人答:*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结果这还有一丝天良的寇盗听后颇为感动,就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巢之祸。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承诺*巢只得领兵离去,全城得以幸免。此后端午,门上悬挂石榴花的习俗也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端午节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迹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渐丰富了这个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
二端午之节物风俗
(一)禳解祛除之俗
五月正值“恶月”,蚊虫孳生,病邪流行,故禳解灾邪是端午节第一大主题,由此衍生了各种趋避恶晦的节俗,如洒扫庭院、悬戴药草、兰汤祓禊、佩戴香囊、饮雄*酒、吃五*饼、游百病等。华夏民族向来讲究清洁,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1.采药草、悬艾蒲、斗百草
端午插戴花草来源已久。艾草、菖蒲和石榴花是最常用的应景药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旧时端午,家家户户都会采些艾草、菖蒲悬于门上。认为它们可以驱虫邪。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气。”针灸里有种灸法,也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灼烧。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艺术。
2.沐兰汤、佩香囊、缠彩缕
以夏至/端午为岁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见于中原。但礼失而求诸野。在少数民族中,则至今仍可见此俗遗风。
端午洗浴兰汤是华夏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沐浴。
香囊用五色丝或碎布制成,内填香料及中草药,佩于胸前。既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心,也是少女赠与心上人的信物,如今也亦发展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香囊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五色丝,又名长命缕、续命缕等,以丝线系结祈福,就是近年流行世界的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3健人、豆娘、艾虎、画额
健人
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
豆娘
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酒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称画额,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4刺五*、刻桃印、剪纸葫芦、挂镜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图,以红纸印画五种*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之上,即认为*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在饼上缀五*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之物,《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气。”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或在葫芦中剪出五*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之气泄尽之意。
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二)端阳食饮之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粽子是端午食俗中的主角了。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或楝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出现杂粽,即米中掺肉、栗、枣、豆等,此时粽子还用作礼品。唐代的粽子用米,讲究“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时有“果品粽”,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的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宋代粽子成为一种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用了苇叶,附加料也更加丰富多彩。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另外的端午应景食品还有咸蛋、五*饼和时令鲜果,不过,远不如粽子的知名度遍及大江南北。五*饼是印有“五*”图案的饼,民间认为,吃了五*饼,可驱五*。
(三)端午祭祀之俗
端午祭祀,源于祭龙之俗,屈子事后亦有内容的增加,龙舟、投粽,都有祭祀之意。历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筑,除此之外,端午节民间还有祭祀瘟神,迎*船等活动。江南有些地方因为水浅,不能进行龙舟竞渡,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称为“迎*船”。
(四)游艺娱乐之俗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传说起源于越王勾践于五月五日检阅水军。《事物纪原》引《楚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荆楚岁时记》则说其俗也是来自祭祀屈原。有人综合,认为龙舟竞渡“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另外,端午娱俗一度还有秋千、马球(击鞠)、斗百草等。“击鞠”又称“击毬”或“打毬”,即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的运动,这项活动,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
端午节这些习俗应该怎么去进行才更健康、更文明?
(一)禳解祛除之俗
①浴兰汤、着汉服
端午节清晨,行兰汤沐浴,换上汉服,开始一天的端午节日活动。
华夏先民兰汤沐浴,所用的药草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佩兰,别名兰草、水香、都梁香、大泽兰、燕尾香、香水兰、千金草、女兰、香草、针尾凤等等。佩兰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中药店有售。
兰汤的制作很简单,从中药店买适量佩兰,以纱包之在水中煮,然后除去即可。有野生佩兰的地区,还可以亲自采摘佩兰使用。
沐浴时,建议使用木浴桶、木浴盆等浴器。(卫浴用品市场有售)
除了使用佩兰,还可以使用其它适合做药浴的中草药,比如,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九节枫、荨麻、柳树枝、野薄荷、凤仙、白玉兰、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皆可煎水入浴。
提示:任何中草药都有宜忌人群,使用前应向专业中医师咨询。
汉民族讲究修洁净身。隆重的仪式前多要焚香、沐浴、斋戒,其中,沐浴是最重要的。这里的沐浴可不是简单的洗澡,而带有一定的仪式心理,在清洁身体的同时,内心也在自省和内修,从而达到内外一致。兰汤沐浴,以家庭为主。沐浴前也是仪式的一部分,建议循传统习俗着特定的浴衣,汉服的浴衣名叫“明衣”。《论语·乡*篇十》有:“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明衣即用一般棉布制成,宽松整洁,类似中衣。沐浴后,再更换正装汉服,节日的仪式感油然而生。
端午时穿用汉服,男子可用深衣、袍衫类,女子可用襦裙或深衣。面料宜轻薄,色彩宜明快。
除了家庭兰汤沐浴,还可以组织集体兰汤沐浴仪式,以做祛除祈福。如高校、单位组织等等。地点如温泉、泳池等。集体兰汤浴时,可穿用诃子等汉服内衣。
对于日常穿西方服饰的当代汉族人来说,端午兰汤沐浴后更换汉服,是节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绣香囊、赠香囊
端午节,女孩子为恋人或亲人亲手绣一个香囊,内容香物可以有很多种,一般是以朱砂、雄*、香药、白芷、川芎、芩草等,再编以缨络丝绦或加上玉饰,赠与恋人或父母亲人以做避邪驱瘟。或者妻子为丈夫、孩子绣一个,都是饱含情意的节日礼物。
香囊的造型千变万化,需要巧手慧心来做。对于现代女孩们来说,虽然不再像古时那样侑于女红,连接触的机会也很少,但心灵手巧永远是珍贵的品质,尤其是对女孩子。所以,建议女孩子们,在某些特定的节日里,拿起针线重温传统。关于香囊、荷包的制作,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资料,也无一定之规,在如今这个充斥着“野蛮女友”的时代,女孩子偶尔拿起针线,会是一道温婉动人的风景。
③悬艾叶,挂菖蒲,熏苍术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悬艾叶,挂菖蒲的风俗延续至今,保存的相对较好。几束艾草、几根菖蒲,绑成一束,插在房前屋后、挂于窗畔门旁,清香宜人、神清气爽。艾叶菖蒲全国各地都有,从市场买来即可使用。除了艾叶菖蒲,桃枝、石榴花、紫苏、榕枝也是很好的端午祛*之物。
熏苍术即把苍术、艾叶熏烧,以驱杀蚊虫细菌。注意人不要呆在熏烟的屋里,并注意防火。
④系五色丝、长命锁
用五色丝线系结在小孩子手腕、脚腕等处,以做驱*祈福。小孩可系,大人也可系,一家人相互系结,父母给孩子系,夫妻相互系,是否真能除病避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温馨亲情和美好的心愿。
五色丝的系法很多,简单的以五色丝线直接或合股,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等等。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
⑤戴石榴花、健人、豆娘等端午饰物
穿上汉服,梳好发髻,制作各种端午饰物插戴。
石榴花自然是从石榴树上采摘。健人、豆娘、艾虎等饰物,制作难度稍大,有兴趣的女孩子需参照前面的介绍再以网络搜寻资料细心研习。
⑥刺五*、刻桃印、剪纸葫芦、挂镜
参照五*图案,亲自绘画,可以带小孩子来画,很有趣味,画完以针刺之,表示刺死五*。
用桃木刻为印纽,涂以红、蓝、*、白、黑五色并写上祈福之语,钮间穿孔。端午节时,用彩绦将桃印系在门上或帐屏间,起驱*避邪的作用,当然,只是祈福而已。
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贴于门阑上,以泄*气,还可以在葫芦上垂丝穗、飘带,剪出五*形状等等。
端午节,取一面镜子挂在大门外,以做驱邪之用。
这些端午节驱疫之物,我们现在重新找回来,并非迷信它真能避邪,只是借以表达美好的心愿并做端午娱乐而已。
(二)端阳饮食的习俗
全家亲手制作一桌端阳食宴,在兰汤沐浴后于清凉的晨风中食用,可谓惬意之事。端午食饮如粽子、雄*酒、菖蒲酒、朱砂酒、时令鲜果、五*饼、咸蛋等。我们建议,清晨的端阳宴,作为端午节的“正餐”。
民谚云,“早端午,晚中秋”,古人认为清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清晨举行端午宴,意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端午正值初夏,清晨不冷不热凉风习习,兰汤沐浴后神清气爽,端阳宴食饮又皆是清淡可口之物,此时举宴正当其时。
粽子是人们最熟悉的端阳食品,种类不胜枚举,制作花样繁多,此处不再赘述。全家一起动手,清洗粽叶,淘洗粽料,亲手包制。吃粽子时还可以做解粽比赛,比赛谁的粽叶更长,增加食饮乐趣。
关于雄*酒:中西方医学均指出,雄*应慎用,雄*泡酒饮用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我们建议,雄*酒喷洒驱*即可,不必饮用或在身体涂抹,古时民间流行的以雄*酒为儿童额头画“王”字,可以朱砂菖蒲酒代替。雄*是常用中药,药店有售,购买适量浸酒,喷洒于屋角、床下、地毯等处起到驱虫作用。
朱砂菖蒲酒制作也很简单,端午节前几天,买来菖蒲切碎,浸泡于酒坛中,加入朱砂,端午时即可饮用。以朱砂菖蒲酒取代雄*酒,为儿童额头画写“王”字。
端午时节时令鲜果很多,如樱桃、桑椹、石榴等,咸蛋也是常见食品,可自行腌制也可购买。
五*饼简单地说就是带有五*花纹的饼,一般的做法是果料蜂蜜白糖等做成饼馅,还有一种玫瑰饼,是掺入了玫瑰花瓣捣成的玫瑰酱,饼坯成形后,用刀在上面刻上五*花纹,在烤箱中烤熟即成。无烤箱时可用微波炉烤制。
北方端午节按照当地风俗,采摘各种可食嫩树叶晾制成茶叶,岭南则有煲凉茶的习惯,岭南凉茶种类繁多,北方民众不甚熟悉,不过,金银花、玫瑰花、菊花、麦冬、竹叶、橘皮、荷叶等许多东西,也可以很容易制成简单的凉茶。
清晨的端阳宴之后,还不妨把端阳食饮打包灌壶(如装些粽子鲜果五*饼,灌些朱砂菖蒲酒),在上午的节日活动后作为午餐食饮,在公园、山林草地等处做端午野餐,休憩“躲午”,也非常有节日趣味。
(三)端午祭祀的习俗
伍子胥墓在江苏吴县胥口镇百伍相国祠,曹娥庙在浙江上虞百官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屈原故里也有很多纪念性建筑。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是端午节重要的节日活动。端午节我们可以体验和感受华夏文化中对龙神的崇拜。
(四)端午节游艺娱乐的习俗
①龙舟竞渡
这是一项观赏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兼有祭祀、体育、娱乐功能的活动。
龙舟活动,多数国民还是以观赏为主,我们期待,未来的端午节,各地举行热闹的龙舟竞渡活动,水中是如梭的龙舟,岸边,是穿着各色美丽汉服的人群,人们扶老携幼举家观看。
②斗百草
斗百草的玩法很多,在山野采百草,比赛多寡优劣,为“文斗”。以百草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为“武斗”。另外还有以花草文字诗词互报花名、草名,总之,可尽情发挥,端午节人们身着汉服踏青郊游,行斗草游戏,是一种清新雅致的娱乐。不仅可斗草,还可斗花,斗花也是古时人们尤其是闺中女子常玩的端午游戏。
③观赏击踘(马球)
近年来西安等地再现了唐式马球运动,我们期待这项运动能逐渐走向平民化,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参与。普及之前,公众可以穿汉服观赏,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端午节日活动。
④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汉民族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端午节,女孩子不妨穿轻便的襦裙荡起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