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一个悠久的传统节日,深受国人喜爱,我们可以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同时人们还会在这一天深深的悼念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很多人的眼中,端午节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其实并不其然。
屈原速化像关于端午节来源的说法,一般有五种:
第一,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赶来将米团,鸡蛋等物投入江中,意为鱼蟹吃饱后便不再咬屈原身体。又说屈原投江为蛟龙所困,人们又将雄*酒倒入江中,以驱蛟龙。后来人们又竞相划般在江上来回打捞其尸体。久而久之却演变成今日的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酒。
这是目前流传最广,最深得人心的一种传说。
第二,纪念伍子胥,曹娥说
这种说法源于江渐一带。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吴王夫差令取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人们哀而祭之,故设端午节纪念。因为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所以也有迎涛神一说。
《后汉书·列女传》中曾记载曹娥的事迹,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后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人们感于其孝,故而在这一日纪念她。
龙图腾第三,龙的节日说
持这种说法的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吃粽子与赛龙舟都与龙有关。
在〈端午考〉中,他列举了大量详实的史料来证明端午与龙的关联性,更是在文中指出:“然则,我们不但可以确定前面提出的假设,说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汉人记载胡、越有“请龙”的风俗。”
他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远呢!”
第四,夏至说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认为:《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是把竞渡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同时《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第五,恶日说
五月在古代人看来是凶月。晋董勋《问礼俗》云:“五月俗称恶月。”
这个观念源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史记》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要求不要生他,认为这一日出生对父母不利。
东晋大将王镇恶之所以取此名也是因为他生于五月初五,故而用名字来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当然除了以上这五种说法还有各种说法。比如还有说是纪念介子推说,又有*巢,勾践说等等。
实际上,端午节的由来与演变是一个非常久远与漫长的过程。后来人们又在这一日加了各种传说使这个节日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因此使得这个悠久的节日越来越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思想。
其中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也是最广为人知并被认同的说法。
但实际上,屈原其人,历史上却不一定真实存在,这点小伙伴们有没有感到吃惊?下一节我们将来探讨一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屈原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