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诗歌的名义,汨罗与世界有个三年之约 [复制链接]

1#

红网时刻7月9日讯(汨罗分站记者谢江)坐标:中国、湖南、汨罗市,诗程:观洞庭天下水,走屈子行吟地,溯诗歌之源头,寻一条江的文学史和精神史。

7月4日至6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和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与本地文艺工作者一道,参加“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风系列活动,寻根诗祖,开启诗意之旅。

百余文化名家相聚汨罗屈子书院,开启“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访活动

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行吟汨罗江畔,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他爱国、求索、忧民的情怀和瑰丽奇特的诗艺在历史长河里浇筑起永恒的艺术标高和精神高地,随着汨罗江的清流,流向世界,流进了全球华人的血脉。

汨罗市委书记喻文致辞:汨罗有个“三年之约”,期盼各界朋友以诗为友,常到汨罗来

以诗歌之名,汨罗与世界有个“三年之约”,即年起航“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节”,为更高品质的文化汨罗注入品牌力量。作为诗歌节的首个“热身”活动,此次为期三天的文学采风,由湖南省作家协会、十月杂志社、汨罗市委*府联合主办。文学艺术界名家们齐聚岳阳、汨罗,吟诵诗歌“对话”屈原,千年古祠里祭拜诗祖,屈子书院中聆听高端讲座,并溯江而上,追寻汨罗江水流淌之无穷诗意。

朝圣之地,激活汨罗诗意之旅

一条江,安放着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诗*:屈原和杜甫。一江两岸,历史积淀和时间书写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7月5日,诗人、作家们走进长乐故事小镇,品长乐甜酒,观空中故事,和当地民众融融相处。

在汨罗千年古镇长乐镇文学采风

长乐镇是汨罗江注入汨罗的首站。相传,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两岸百姓划着渔船打捞,直至长乐折返,便有了江岸的“回龙门”。在这里,抬阁故事会与长乐甜酒相携千年,成为故事小镇的闪亮名片。

溯江而上,采风团拜谒江边的“诗圣”杜甫墓。史载,杜甫晚年漂泊湖湘,“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唐大历五年(年)4月,溯汨罗江而上投友求医,后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村。

沿江所见所闻,引发诗意的回响。著名诗人、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第一次来到汨罗,感慨万千。他说,“对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而言,汨罗是一个圣地。我一直在等这个机遇。它来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荣幸。”

光影中的屈子书院美如画

穿越年历史时空,“对话”诗祖屈原

“你听见了吗,汨罗江似乎总有流不尽的哀思,诉不尽的悠悠往事。这一切,只因为你的灵*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

“你看到了吗,汨罗江水把锦绣中华源远流长的泱泱诗河,一脉相承连接到了今天,连接到了永远的未来……”

诗歌吟诵,“对话”屈原

穿越年,梦回楚国,一位诗人在与诗祖屈原深情“对话”。

7月5日晚,“更有清流是汨罗”诗歌吟诵晚会在屈子书院启幕。来自湖南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和来自天南海北的诗人们以诗歌之名,深情吟唱,咏怀屈子。

孩子们朗诵《屈原列传》

《千秋辞赋》《诗韵汨罗》《弦歌不辍》,三大篇章串联起楚辞名篇和诗家新作,老中青三代诗人、艺术家和汨罗一群小学生们同台朗诵诗典华章,薪火相传。在曲拱承斗、重檐飞脊、古朴宏大的屈子书院里,文化的激荡、声音的力量响彻长空,直抵心灵。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后世的我们,该如何更好的纪念?诗人和作家们献上了各自的颂歌。

吉狄马加:汨罗江“中国诗歌源头”的旗帜要高高举起

群诵:《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

“……在一个种族集体的记忆里/作为诗人,是你第一个,没有并列/用自己的名字,开启了一条诗歌的航道/你不会死去,因为你的不朽和牢不可破/诗歌纵然已经伤痕累累,但直到今天——它也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歌唱!”这是吉狄马加为屈原写下的诗:《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

吉狄马加不仅亲手开启了文学采风系列活动的大幕,更以渊博的学识、国际的视野,为“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节”指明了方向。这一切,融注于7月6日他的一场精彩讲座:《青海:一个诗人的文化理想与现实中的创造》。

吉狄马加汨罗屈子书院讲座

曾担任青海省副省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吉狄马加,以自己策划组织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几大文化创意活动为例,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谈文化创造与传播、文化品牌与机制,谈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融合促进,谈文化理想变成现实的路径以及中国文化自信。

“因为有了屈原,有了《离骚》《天问》,汨罗这片山水就有了精神特质和文化含量。”吉狄马加说,要立足于人文资源,利用好自然资源,做活汨罗江的文章,办出自己的特色,从众多诗歌艺术节中脱颖而出。

屈子祠里祭屈原

“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了世界。屈原是汨罗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不仅在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更在世界浪漫主义文学领域开先河。”吉狄马加提议,汨罗江“中国诗歌源头”这面旗帜要高高举起。因为,“今天的我们,都在找源头和信念。这传承数千年历史的伟大诗歌传统,正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通行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