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端午,如期而至。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每一个人记忆中大概都有不一样的“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传统文化深埋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又开出了各自美丽的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找寻属于自己的端午记忆……
那年端午
苦难的日子也曾快乐过。
上世纪70年代初,是我家生活最为困难的年景。那年月,爸代教(临时教师),娘种地,大妹、二妹、三妹、我,兄妹四个我最大,是生产队典型的超支户。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劳动,粮食、茶油还有其他农副作物是按工分带粮、工分带油分配的。自然,我家就分配得最少,5个农村户口连谷带皮每月只有50斤稻谷。
那年端午,父亲过完春节就去公里外的地方进修了,说好到年底才回来。因此,指望父亲端午节回来给我们“打牙祭”是不可能的。母亲带着我们就着红薯丝、苦菜、豆角之类应付过日子。
真是喜从天降。生产队养猪场过节杀了几头猪,说是每家每户可按人口与工分两项测算分肉,我家刚好分了2斤2两指标。
过节那天,母亲一大早说要到山里拾柴火,让我们兄妹几个去生产队把肉提回来。于是,我赶紧叫醒大妹、二妹,提着小角箩,三人一路小跑来到队里养猪场。只见来分肉的人早早来了一大片。那杀好的猪被劈成两片,成一字排开,软软地躺在门板上。
生产队长说,叫到哪家户主哪家就到案板前称肉。挨个来,不得挑肥拣瘦。
“古观娇家,2斤2两!”大妹一听是我们家的名字,抢先来到肉案前,直指一块肥肉:“我要这块。”杀猪的师傅是我们的一个远房亲戚,看我妹人小胆大,二话不说,剁下一块称一下,少了点,又剁上一小块,用事先备好的稻草绳一扎捆,一把就丢在了我的小角箩里。
看着新鲜油亮的猪肉,我们咽了咽口水,直想生吃几口。当时的人是那么喜欢肥肉、板油,谁家要是分到一块瘦肉或骨头之类的,就直叫呸呸呸。
太阳高高地照在山腰上,把我们居住在罗霄山脉深处的人家映在翠绿丛中。
我们提着肉回到家中,母亲也刚好背着一把柴火回来。见我们过节的高兴劲儿,她赶紧洗肉、切肉、炒肉,兄妹四个则齐刷刷站在厨房的灶膛旁,帮着添柴火、拾碗筷,一个也不落后。
不一会儿,雪白雪白的红烧肉就炒好了。之所以雪白,是因为那时可没有现在的酱油、味精、料酒之类的调味品,能吃上肉就算不错了。我娘将肉分成三个粗碗公,留下一碗说好中午吃。可没有几下,兄妹四个你一块我一块,一口肉一口番薯丝饭,一下就见了碗底。
我说,娘,我爸过节又没回来,家里可快半年没吃过肉呢!就让我们四兄妹一起“消灭”它吧。
拗不过,母亲只好从壁橱里端出那碗预留的,让我们吃了个碗底朝天。她自己则默默地转过身,进厨房收拾去了。
这个端午节,我们几个人过得那么尽兴、天真、快乐,过得那么其乐融融。这是我苦难的童年里,最刻骨铭心、最难忘的一次端午节。四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这些,记忆如同昔日晒场的露天电影,在明亮的月光下一幕一幕闪过。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到逢年过节,提着菜篮子在宽敞的农贸市场里转悠几圈,却不知买些什么好。因为肉、鱼、鸡、鸭常吃着,加上南来北往、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应有尽有,这不等于天天都在过节嘛!
怪不得母亲唠叨,苦日子难过又好过,好日子好过却难过。我想,这大概是过去苦于没什么吃,现在难于选择吃些啥吧。
客家五彩五月节
离端午节越来越近,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斗牛狮”传承人曾宪龙的手机总响个不停,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熬水沐浴等传统习俗,这里的客家人还爱看这项非遗传承技艺表演。三百年前,曾氏先祖三兄弟因逃避战乱,从*河流域辗转来到现定居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傩戏“斗牛狮”亦随之流传到这偏远山村,成为端午等节日的文化大餐。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亦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但客家人一般不叫端午节,而叫“五月节”。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客家人必忙得不亦乐乎。
南迁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端午节仍保留了中原传统风俗如包粽子、做艾饭、挂菖蒲和艾草、香草烧汤沐浴等,也融入了本地人的习惯,客家出阁的闺女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在端午节,客家人有吃艾饭的习俗。过节前,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可食用的青草药,如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枸杞叶等,用来制作艾饭。先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过的滤干的糯米中,用碓舂成米团,添进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除了吃具有去湿热、除百*等功效的青草药外,客家人也吃粽子。客家人俗谚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这个季节由春到夏,天气将变得越来越热。吃过粽子,御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里了。粽子古称“角黍”,定型伊始就是北黍南糯,始见于北、后重于南,与北方人口持续南迁、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关。
在古代,客家人还有喝雄*酒的习俗。正值春夏之交,气温潮湿多变,百虫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讲:“五月俗称恶月”,而五月五日尤甚。其实,古人之所以对五月深恶痛绝,这是因为此时天气炎热,瘟疫流行迅速滋生,蚊蝇以及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开始侵害,将散发辛香之味的艾草悬挂门前,往房间里洒雄*酒,可驱除蚊蝇和*虫。
雄*又叫“鸡冠石”,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砷。随着科学进步,医药知识得到普及,人们了解到雄*酒有*性,喝了会引起中*反应,便不再饮用,只会用艾条蘸着雄*酒往地上洒,用来杀菌驱虫。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
长期客居异乡的客家人,还与当地人兼容并蓄,端午当天吃*鱼、*鳝、*瓜、咸蛋*、雄*酒“五*”食物来“攻*”。尤其是吃*鳝,被认为是“五*”中最为滋补的。只可惜到了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了,年轻人已经不品尝“五*”了,但吃酿苦瓜备受推崇。
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上市的时候。客家人的美食之一——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把肉馅或糯米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然后放进锅里蒸,之后再用火烩一下,苦瓜已没有生味,与馅完美地结合。
苦瓜虽苦,但它绝不把苦味传给“别人”,烧鱼、焖鱼,鱼绝不沾苦瓜的苦味。酿菜也是客家常见的烹饪方法,有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等。蒸好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汤纯肉鲜无杂味,浓浓的苦瓜香气四溢诱人,清爽鲜香。不仅如此,酿苦瓜还解*清热明目,败火开胃有营养,而且吃了还暖胃宜气。
屈原祠边读屈原
刚下过一阵雨,群山如黛。忽然间,一弯艳丽的彩虹,横空于汨罗江两岸。老伴和我顿时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今天运气真好,有幸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彩虹。”
极目望去,彩虹下的汨罗江水一如既往不停歇地一浪逐一浪。此时的我,心情有了别样的感慨,那汹涌的浪花仿佛掀起一部《离骚》,一阙《九章》似一面巍峨的古铜镜矗立在眼前。彪炳千秋的佳句,力透碑文,将屈原的气度才华光耀千古,散发出的是东方诗*的气息……仿佛滚滚江水,带走的是随波逐流的飘叶浮萍,留下的是中流砥柱的精神气质。屈原,就是站在奔流江水中的一块砥柱之石。虽说屈原所在的时代和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去已远,但他的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依然为人敬仰。
“爷爷,你看,又有人在读屈原哩!”
一白发长者携一男孩从江边柳林中走出,男孩闪烁着黑宝石般的眼睛,好奇地来到我面前。
听到“读屈原”三个字,没想到竟然是出自孩童之口,“这孩子真懂事,不简单!”我俯下身子拍了拍他的肩,同时笑着对他身边的老人点点头,行了个注目礼。望着一老一少悠悠远去的背影,蓦然间,我忆起儿时语文老师李万运来,他也是满头霜雪,他说不知《离骚》不识屈原的,算不上读书人。
先生的这句话,很让我有一段时间不知了了。那时的我,只为父母之命读书,只为兴趣而读书,加之家境贫寒,也没读多少书。
当步入纷繁喧嚣的社会、是是非非的人群,拥有一份自我的思索后,我便开始四处找书读了。就这样,我走进一个浩瀚的森林,暗暗寻找智慧之树;就这样,华夏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前贤,我在莽林绿叶样繁密的书页中拜访。我们的先哲,愤倾故土,哀乐万家,一腔赤诚,让春秋景仰,让世界振奋。
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为谁读书?这个浅显而深邃的题目曾困惑了许多人。我该怎样回答?
汨罗江岸翠欲滴,串着雨珠的柳枝,在微风中一阵阵摇晃,亮晶的珠儿骤雨般猛地洒落在江水中,宛若一朵朵春花开了!一颗颗秋果熟了!
先烈在天上看着我们哩!汨罗江有千万部影集了,两岸的景色变了又变。唯屈子祠边,江涛声依旧,那四面八方而来又四面八方而去的,一行行重重叠叠的脚印,似乎都在这样回答——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纪念屈原,不仅是对屈原所代表的忠臣人格的推崇,更是对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脊梁”的感念。
新媒体编辑/朱轶琳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肖初生刘祖刚鲁志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