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因祭奠屈原而诞生别再被骗了,他只是 [复制链接]

1#

(历史释疑第期/奉天玉)

昨天一年一度的高考按时举行,因为难度占据了数个热搜,与此同时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是一个本该热闹非凡的节日。不过,关于这个节日的争议也不少——有人认为,既然是这么热闹的节日,祝别人端午节快乐准没错;有些人却认为,端午节因祭奠屈原而存在,祝别人端午节快乐约等于祝人清明节快乐,都非常不妥,应该把“快乐”改成“安康”。那么,端午节到底该怎么祝福呢?它真的是因祭奠屈原而诞生的吗?

端午节用来祭奠屈原的说法的确存在——《史记》记载,屈原因不忍眼睁睁看着楚国灭亡,在五月五日怀抱巨石,跳下汨罗江自尽。《续齐谐记》提到:“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泪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隋书·地理志》中则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日乘小舟消失在了洞庭湖上,士人争相追赶却没能找到他,于是衍生出了赛龙舟的习俗。这样看来,端午节好像的确因屈原而存在。

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史料,就会发现,除了屈原之外,还有四个名人与端午节息息相关,曾一度登上端午节祭祀名单,只不过屈原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已。他们分别是谁呢?

一、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楚国人士,因为父亲被楚平王冤杀,于是只身逃亡后投奔了吴国,先后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击败楚、徐、鲁、齐等国,成为诸侯中的霸者之一。然而,树大招风,在他立下大功之后,因遭人嫉妒,重蹈了父亲的覆辙,先遭人诬告,后遭上位者怀疑,于是满怀悲愤的自尽,并留下遗言,让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誓要亲眼着着吴国灭亡。

夫差对他的举动非常愤怒,于是命人把他的尸体扔进了钱塘江,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人们在江边为伍子胥设祠,每年的这一天都在此举行纪念活动。直到如今,苏州的一些地区仍坚持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成书于东晋的《会稽典录》也明确记载了伍子胥与端午节以及划龙舟的关系,比成书于南梁的《续齐谐记》和成书于唐朝的《隋书》要早的多(《史记》只记载了屈原的忌日,并没有提到相关的纪念活动)。

二、介子推

众所周知,介子推死的非常冤——他辅佐晋文公重耳上位,甚至在陪重耳逃亡的时候,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不过他不慕名利,在重耳顺利登基后没得到封赏也不怨恨,反而主动退隐,并坚持认为重耳上位是天意,与他的功劳无关。后来,晋文公意识到了自己的做法有些忘恩负义,于是亲自去请介子推还朝。介子推拒绝之后,背着老母亲入了深山。为了逼迫介子推出来接受自己的报恩,晋文公竟选择了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也是个倔性子,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结果被活活烧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忌日的时候都不生火,只吃冷食,于是有了粽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寒食节的起源吗,小编当谁没学过历史吗?然而,这还真不是小编杜撰的,成书于晋代的《邺中记》记载:“并州俗以介子推王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估计是后人觉得,五月份吃冷食太没诚意,将其改到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

三、曹娥

曹娥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女,她同样与端午节关系匪浅,只不过端午节的起源与她没什么关系,她的事迹只是从侧面证明了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活动——据《后汉书》记载,曹娥生活在东汉时期,她的父亲曹盱是一个巫师。她十四岁那年五月五日,父亲参与于迎潮神伍君即伍子胥的活动,结果不幸落水而亡,尸体也没能找到。曹娥哭了十七天,依旧没人替她找到父亲的尸体,于是五月二十二日,她投江而死,五天后亡魂抱着父亲的尸体归来。

四、陈临

陈临是汉代人,是一个百岁老人——汉安帝时期,即公元-年,他便被举为了孝廉,到了汉献帝时期,即公元-公元年期间,他则晋升为了廷尉,官龄就有六七十年,而且史料明确提到,他升为廷尉的时候,“时已逾百岁”。不过,他登上端午节的祭祀名单,并非因为长寿,而是因为为官的举措——“推诚而理导以为孝悌”,意思是说,他不仅是一个清官,还非常有人情味,承担起了教化百姓的职责。要知道,他曾长期担任苍梧太守,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岭南,因此教化百姓意义非常深远。

正是因为他对当地百姓的恩惠太大,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爱护,又因为他的忌日是五月初五,当地人就在每年的这一天,在他的祠堂举办祭典。只不过,他只是守护了一方百姓,其影响力远不如之前提到的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和屈原,所以端午节纪念陈临的活动也仅是地域性的,与传统节日关联不大。

除了这些历史名人之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很多说法,例如有专家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推测端午节是上古时期百越族人祭祖的节日。虽然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这些说法,无一例外都将端午节认定为了一个纪念性的节日,而非庆祝性节日,因此祝人“端午节安康”比“端午节快乐”更得体一点。关于端午节的这些起源,你更认可哪一种说法呢?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参考资料

《史记》《续齐谐记》《邺中记》《后汉书》《隋书》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