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散文行游三湘丨青山流水依旧在,几度笑春 [复制链接]

1#

①青山山脉与水源。

②吴楚桥跨越的港子入湘江口旧址,铁门紧闭,名字已经看不到了。

③朴树为塔顶的惜字塔。

我特别想知道望城铜官石渚湖的水从哪里来,想知道当年的这一方水土如何滋养了那样的灿烂。就这样,我从石渚湖当年的位置出发,顺着石渚河水流方向,有时查看地图,有时问路,一路追溯而上,分次查找,经过誓港,经过茶亭,终得以见到望城、湘阴、汨罗交界处的青山。

杜甫曾在乔口“躲风”,在石渚湖“守风”

就是身边熟悉的风景,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我曾经沿着杜甫的足迹,神游湖南。发现过一个有意思的描述:杜甫在乔口是“躲风”,在石渚湖是“守风”。我向师父胡武强老先生请教过两者的区别。师父说:“‘躲风’说明风浪很大,需要躲避,要靠岸或者上岸的;而‘守风’则是可以停留在水域,等风转到了合适的方向就可以继续航行。”这说明石渚湖地理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既可以通江达海,又具有内陆湖的特点。其水源来自石渚河,石渚河则又来自青山。

《图书集成·职方典》说了青山得名是因为“四季常青”,《长沙县志》则有对青山的描述:“在长沙县北八十里大贤都。高数百丈,延袤数十里,其最高处有大雄埂、龙凤山、天车岭、界碑岭、白石岭、花傍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总名曰青山。又有广善寺、报恩寺、龙凤庵、陡壁石、马脑石诸胜,幽泉怪石,不一而足。山北即湘阴界,实长沙北面之巨镇也。”

既是地理的探源,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求解,向青山出发,沿途探寻,就成了这个清明节气里一个很重要的行程。

先是在石渚湖附近的誓港探寻古窑址,并捡了些残余的瓷片。古窑址一般都建在山坡上,形若卧龙,故名“龙窑”,这样的坡度与形状,与烧制陶瓷需要的燃料、温度、火候与空间十分相契,只可惜不少古窑址只能停留在当地老人的比划里了。与古窑址十分临近的,就是港子了。和料土制坯,是需要水的,运走成品,也是需要水的。手艺人和商贩也是需要喝水的。“港子”是当地人对比河水细、比溪水又大、可以行驶小船的内陆水流的称谓。而那个吴楚桥横跨的港子,如今已经被覆盖成为地下“暗流”,出湘江口也被一扇大铁门封上,说是怕涨水回灌,而上面曾经还有的“吴楚桥”三个字,已经不见踪影。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人知道这个著名的地标。我希望这个城市有一天能像一个移动的博物馆,人们在日常起居里,就能经过历史的现场,而不必只在固定的博物馆,听人讲解才能知道书本上和移位的文物背后的历史地理人文。

只见青山不见庵

在春天的绵雨和倒春寒里告别誓港,已经是一天了,再向茶亭,又是另一日多云转晴。

茶亭在历史上是连接湖广的古驿道,作为驿道上供人马休憩之处,“义亭可憇长途客,公茶不取半分钱”,说明这附近自古不但水运发达,陆运也称得上交通便利。

经过沙港,见到了传说中的一块巨大的黑黑的阿弥石,据说是从这里开始青山山脉流下来的水才开始叫石渚河。与那些古窑被兴建的民居“拱”掉而几近消失不同,那块天然的黑黑巨石依然被保护得好好的,完好的形态与石刻说明了当地人的重视。

登上青山,一览众峰小,高地出平湖,那里应该是有丘陵集雨形成过湖,然后又人工修建了水库以便更好地调节水资源。附近的上了年纪的人们都说曾在当年为修水库不论男女老少都出过工分。

青山上看到好几个界碑,作为望城、湘阴、汨罗交界处,而青山又还有几个不同的名字,长岳界碑东边为兰家山,西边为吴家山,属长沙望城茶亭;西边最高处名青山,海拔.4米,为岳阳湘阴县之最高峰,山上曾建有草庵,乡民称之为青山庵,如今也徒留名字不见踪影。

大约都是出自青山山脉的水,在湘阴境内,建有燎原水库,在茶亭这边,建有茶亭水库。

茶亭这一段,有九峰山,仙鹄岭有一座七层石塔,门楣上阴刻楷书“惜字塔”。古人珍惜文字,心生敬畏,不随意将承载文化元素的字纸丢弃,修建宝塔专用焚烧字纸。这座惜字塔是道光十八年()修建,据说光绪二十六年()塔顶被雷击毁后长出了一株朴树,近年而形如华盖,也是一种别样的景观。

对于大众来说,寻青山之旅,可垂钓可露营可野炊可疗养;而我想靠近历史的现场,也许能得到启示,什么会消失,什么能留下,怎样才能传承;而共饮一山水,隔江即相望,如结合地理与历史的探寻,或将解开长沙铜官窑与岳州窑的更进一步的关系谜题。

文、图/溪客(专栏作者,插画师,摄影师)

[责编:曾璇]

[来源:潇湘晨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