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遇节庆倍思贤端午日悼屈原,我们在追思什 [复制链接]

1#

[摘要]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却被贬斥流放,但他依旧忠心不改,以身殉国,成为忠义的代表,受到后世的尊奉。正是这种风骨、功行使得屈原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纪念,而这也正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所在。

文/武当玄拙

中国人一向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对故去的先人总是会保持一份恭敬心。五月初五端午节,历代百姓对屈原的纪念行为,便是出于此种情绪。作为历代先贤中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对屈原的祭奠,表现出的恰恰是中华文化大背景下的朴实信仰。

屈原天问(资料图)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本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这一位忠义之士不但志不能伸,更是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天问》,试图向天发问人生不得志的缘由。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家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却又无可奈何。五月五日,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屈原的死,既成就了一首悲歌,同时也为后世士大夫阶层树立起敬仰的模范。

不论是帝王贵族还是民间百姓,历朝历代对屈原的祭奠不曾断绝。从这一层面来看,屈原早已经超越了他本身的人物形象,转而化身为忠义的代表。百姓于端午日祭奠屈原,着意的便是这一份历经千古的精气神。这也正与道教信仰的内涵相一致。

舍药救人的岐*之术(资料图)

道教信仰的最核心内容是神仙信仰,坚信每一个人通过人世间的修行都可以得道成仙。神仙信仰在历史上经过漫长的流变,从最早的出海寻仙,到金丹大药的炼养,再到舍药救人的岐*之术。这些保留在道教中的所有方术,都是为了使人们超越有形肉体的限制,以逍遥的姿态游达无穷。

尽管求仙证道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唯有一点原则,是历朝历代的道教祖师从不放弃的内容,即强调功行成仙。唯有对人世间做出了应有的功德,才有资格受到万世敬仰。

有人经常谈到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认为人们在信仰某个神明的时候往往会保持等价交换的态度,以施舍多少的供品祈求换来多大的保佑。此种说法其实很片面。

道教信仰是功利的么?(资料图)

中国人的信仰,也即是道教的信仰,强调的是对先祖、先贤的追奉。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所信奉的先人生前具有无上功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屈原之投江,后人信奉的是他刚正不阿、不与俗同流的气节;又如关公之忠义,后人信奉的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

中华文明最引以为傲的两个字,曰“风骨”。若是不能为后人留下足以激励平生的事迹与精神追求,便也不足以百世流芳。这与功利不功利没有关系,而是人们对信仰对象的自发性选择。经过历史的筛选后,才留得下夜空中最璀璨的星。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传统节日中,有很多因历史名人而设定的节庆。如为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后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端午节虽然早在屈原之前就已有传统,但因为屈原之死而更被熟知。

(资料图)

一些原本没有纪念意义的民俗节日,在民间百姓的智慧下也被附于了某些人物故事,这其中最知名的当属七夕节。七夕节本是乞巧节,是妇女表达爱意的节日,但民间仍为其赋予了牛郎织女反抗强权的故事,从而使节日具有了更多寄寓。

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仍然与古典文化中对人的信仰、对人本精神的追求有关系。在这份信仰中,强调的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的精神永恒性。在道教中,这唯一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精神之超越,乃被称作为“道德”。

太上道祖西隐之时,留下五千箴言,通篇只言“道”、“德”二字。“道”是天地自然之理,“德”是人间万事之序。基于此,修行也强调两个原则,一是以道为纲,二是以人为本。所以,道教的神仙信仰一定要与社会现实产生联系,要对推动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道以无心度有情(资料图)

再反观道教的神仙体系会发现,历代成真成仙的祖师均不是莫须有的编造,而是在人世间做下大功行的真实历史人物。后人信奉的是他的功行,以及致力于福利万民的这颗为道初心。

端午节悼念屈原,即是人们对已经逝去的风骨的坚守,更是对圣人再现人间的渴望。道经中说“道以无心度有情”,大道之慈爱在于使人人均可以脱离苦海劫磨。圣人虽然已去,却仍留遗训在人间。

纵然并非人人可以成真、成圣,但当节庆到来时,我们除了可以缅怀先人外,亦可以把对先贤及其精神的信仰作为人生准则,以真言、真行去与先人遥相呼应,由此慰藉那些至今仍在念念不忘的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