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啥粽子总是包成三角的 [复制链接]

1#
主治白癜的中心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06/9281760.html

马上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看到标题,可能会大声疾呼:不不不,我家的粽子不是三角形的。的确,全国各地粽子的形状各有不同,有长方形的、圆筒型的、长条形的、扁圆形的……但大部分都是三角形——呃,准确说是三棱锥形的。

这是为什么呢?

最早用来cosplay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粽子也是为了保护屈原大夫的遗体,投到江河中喂鱼虾的。

早在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就写道: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

虽然大家都这么认为,虽然千年前就有记载,但这并不是事实,只不过这个谣是个老谣,说的年头多了,大家就都信了。其实,这只是大家纪念屈原大夫的一种美好的附会而已。最直接的证据就在同出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书上说:“夏至节日食粽。”

看,又是荆楚本地的,还是同朝同代的,打脸是比较有力的。

各地的粽子形状也各不相同

粽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中,是汉代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并不是说到了汉朝才有粽子,只是这时才有人把它叫做粽子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至少在春秋,粽子就已经有祖先了。

粽子最直接的“前辈”,是角黍。

zòng

男孩子的节日

打个岔,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管粽子叫“角黍”,不过不在咱们这,而在日本。当然,用得最多的名字还是“粽”或者“茅卷”。

说来有趣,端午节传到日本有上千年了,节日的内涵早已变化了。本来屈原也不是日本人,人家对这位三闾大夫的感情也就那么回事。不过节总得过,不赋予新的内容多没劲啊。

日本儿童喜爱的鲤鱼飘旗子

与三月三日的上已日为女孩节相对,五月五日的端午节被当作男孩的节日。年,昭和时代的*府正式把阳历的五月五日定为日本的儿童节。

虽说有了正式身份,但老百姓还是称这天为端午节,学校里除了放放鲤鱼飘外,小朋友一般也不大认可这个节日。因为这个节早已成为长假的一部分,大人也借机休息、旅行,你说你们大人这是糊弄谁呢。

说回来,角黍作为粽子的前辈,从春秋就出现了。不过最早不是为了吃它,而是为了祭祀。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是至高的祭祀品。

当然,这种规模是很奢侈的,只有国家级的大祭祀可以齐备,平时的祭祀或者小规模、小地方的祭祀,就舍不得杀猪宰牛了。

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仍有牛头崇拜

摄影:老信

到后来,牛有一个平替,就是牛角。毕竟这玩意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不浪费牛肉牛皮。但即使如此,最少也需要个牛啊。别以为那不就是几斤酱牛肉吗,古人这么舍不得?不不,牛不同于猪羊,是耕田的主要劳力。你想祭祀一回烧一大型农用联合收割机,哪个村舍得啊。

于是牛角也有了平替,就是角黍。人们把粮食用大叶子包起来,弄成牛角的形状,作为祭品使用。祭祀完了还能吃,一点不浪费。

这种日本粽子就很有“角黍”风范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原始的角黍具体是什么形状的,总不外乎长三棱锥、长圆锥、长四方锥之类几种。可见,粽子见棱见角,是它最早的功能决定的。

好包好吃最重要

至于为什么大多数地区选择了大小适中的三棱锥,这就是自然选择了——这个形状好包又好吃。

粽子虽然很黏,但是“生前”是散碎的米粒,一点不成型。外皮又是竹叶、苇叶之类的光滑叶子,也不容易塑形。要想把粽子包成正方体、长方体甚至奇形怪状可是需要些技术的,要不然即使成型了,也压不紧,粽子整出来跟盖饭似的,多难看啊。

压不紧的粽子卖相就比较惨

相对容易操作、不用模子就能压紧的只有两大类,一个是用叶子先弄成筒,或者干脆用竹筒,再把米装进去压实;另一个就是三角锥,正好用两只手的自然曲线就能压实。第二种的操作又远比第一种快捷得多。而且手大的粽子大小适中,好熟,吃起来也正好拿着就吃。如果是竹筒饭或者大长圆柱的粽子还得切割或者剥开才好吃。

另外,这还有个材料的原因。粽叶用的都是一尺左右的长条叶子,这个长度宽度下,三角锥形状是最省材料的,别的形状都或多或少存在叶子的浪费——同样的叶子数量,三角锥的包入的米是最多的。

撰文

信浮沉

部分图片来自

图虫创意

文章来源

博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