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张为
建筑常常充当历史的舞台,往事已非而足迹犹存。汨罗自建县(市)以来,一座县城由荒凉的高泉山而起,县城内一切建筑从无到有,正见证了城市兴起的全部过程。汨罗城区位于京广复线上的三座跨铁路桥,横贯东西,修建前后相距31年,便是最好的发展写照。
“我非常高兴地宣布,山塘路跨铁路桥正式通车!”
年11月22日,在山塘路跨铁路桥通车仪上,市委书记喻文正式宣布大桥通车,汨罗城区再添一条“东西大动脉”。
山塘路跨铁路桥投资2亿元,于年8月2日启动建设,是城区继罗城桥、屈原桥之后的第三座跨铁路桥。从基桩落地,到拔地而起,共历时14个月。
“整座桥包括主桥在内长度为米,宽20米。”负责承建的长沙铁建项目副经理张平风介绍,大桥设计双向4车道,其中车行道宽18米。作为城市主干路,大桥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
自规划之初,山塘路跨铁路桥承担的便是缓解城区巨大交通压力的责任,完全可以说“任重道远”。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这座桥就是民心所向,改善市内交通堵塞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心里感到特别高兴,一大早就不怕冷,带着孙女到这里来。“通车当天,附近老肉联厂职工胡全意特意带着小孙女一早来感受大桥的通畅,他用“特别开心,特别高兴”表达了自己的喜悦。
“大桥改变了城市的格局,以后我们出门,不用再绕行非常容易堵塞的屈原桥,实在是太方便了。这样做实事的市委市政府,我们非常拥护!”家住车站北路港鑫华庭的老汨罗市民余建平同样喜悦溢于言表。
山塘路跨铁路桥全面拉通了山塘路、前进路,连接劳动路、车站路等路段,既缓解交通压力,拓展城市空间格局,又有效改善沿线居民出行环境,使区间往返交通更加顺畅,为“生态文化活力汨罗”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回溯31年,那是汨罗城区在京广复线上的第一座跨铁路桥——罗城桥开始修建的时间。
年,汨罗建县21年之际,城区绿树成荫,商业繁华,高楼鳞次栉比,有汨罗汽车站、龙昉商场、物资大楼、汨茂大楼、国商宾馆、百货商场、广播大楼等沿街星布期间,可谓人烟聚集,百业俱全,一座新型城市巍然矗立。
然而,受京广复线的天然阻隔,从湘阴、营田往返汨罗的物资运输十分困难,这使得汨罗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年3月7日,在当时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下,由长沙铁路分局、湖南省公路局、岳阳公路养护总段以及汨罗四家集资,以火车站专用货场出场的道路罗城路为基础,破土动工修建罗城桥。9个月后,这座耗资万元、50米长、20米宽的东西大动脉正式通车。实现了真正的“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城市发展进一步走上快车道。
接近90年代,已经发展起来的汨罗城区,由京广线分为城东和城西。城东以建设路为中心向劳动路、高泉路发散,市场繁华,购销两旺,城西的人口密集带则主要集中在铁路西侧的老街、市第一中学及盐业公司等。
在年整理的《汨罗城乡建设史》上,如此记载着当时城区的交通状况:“京广复线平均每五分钟有一次列车通过,又是交通要道,来往甚多,尤其上下班更为拥挤,因抢道而被火车撞死人的现象不断发生。群众要求建桥的愿望十分强烈。”
这种背景下,在城区再修建一座跨铁路的桥梁,连贯东西,既能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这个“修桥大计“也因此早早进入了当时县委县政府的计划之中。
史料记载,年,汨罗县政府即已筹备建桥,限于经费问题迟迟未能动工。年,汨罗县改市?市政府成立“道口立交桥建桥指挥部”,倡议群众集资,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厂矿部门和居民踊跃捐款,共募集资金万元。到年,市领导又通过其它途径共募得资金万元。就这样,屈原大桥得以开工建设。
“大部分都是市领导‘化缘’而来,但产生的效益不止0万元、4万万元。”时任汨罗市市委书记的彭亮根回忆。
年底,建设路跨铁路桥——屈原大桥主体工程顺利竣工。这座轻型梁桥,宽度18.5米,长度米,比罗城桥足足长了多米。
“人民政府都是在比较大的压力下搞起来的,(修了桥)实实在在好了群众,不仅是自己方便,群众自己买的汽车、拖拉机就有路走了。”彭亮根回忆。
“桥梁为钢混结构,是汨罗市首次大型建筑,是建设路向西延伸至八十托水库的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将老街与新街连成一片,使被铁路分割的城西区变为通途,极大地改变了城区的交通状况,也是市区的一大景观。“《汨罗城乡建设史》上记载道。
不仅如此,再往后看,屈原桥的修建是极其成功的。正是基于这第二条东西大动脉的打通,年,汨罗在城西建立罗城经济开发区。至年,到开发区投资兴业者已达余户,总投资达2亿元,区内更建成9条城主干道,2条商业街和3个居民新村。
白驹过隙,历史的车轮已驶入新的时代。如今再看汨罗西片区,商铺林立、生机勃勃、三次产业共生演进,新火车站、汽车总站客运繁忙,屈子生态湿地公园俨然已成城区“绿肺“,城市形态更具魅力。
一座桥,就是一个民心工程。它互联互通的,从来不只是城市东西两片,更连接着党委政府的执政初心和汨罗人民的美好向往。改革开放40年,除了这3座跨铁路桥,还有红花大桥、汨罗江大桥等一座座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层层磨砺拔地而起的大桥,承载着汨罗通向更加崭新的明天。
[责编: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