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 http://baidianfeng.39.net/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是从河泊潭划出来的。因为屈原自沉的汨罗就是河泊潭,而汨罗是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发源地。河泊潭是历史公论的屈原沉江地,位于屈原管理区凤凰乡凤凰山南、磊石山东。它曾经拥有的名称按历史脉络为:周时为罗渊、楚时为屈原潭(省为屈潭)、汉时为汨罗、宋时为汨罗江、历代也习惯称之为故渊。根据《荆洲记》:“屈原潭去罗县城三十里”的地理数据,屈原潭位于河泊潭春江嘴地,宋代张舜民记离磊石山十里许。所以《湘阴县图志》记:“河泊潭,正古屈原潭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从此记可知玉笥山、屈潭、汨罗山、汨罗江、磊石山是从东到西排列,均在县北七十里的区域,相连在一起。汨罗山和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最西南的两个山头。而这五大地名、江名标识,是汨罗江屈原文化的核心。考历代文献记载,都说明屈潭之左为玉笥山,屈潭之右为汨罗山、屈潭之后名汨罗、汨罗江、汨罗山上有屈原墓和屈原庙。所以河泊潭和凤凰山集中了乾隆二十一年之前汨罗江屈原文化的全部遗存,时间达年之久。但历史的变迁,屈原庙的迁移,汨罗江名的泛指,让其隐姓埋名达多年。一、汨罗水绕三闾宅 郑振铎先生在《屈原传》一文中说:“他在汨罗江边一住九年,因为忧愁,身体一天天的坏下去,气色十分的憔悴,常常披散了头发,在江边散步,口里吟诵着诗句,当地人民是很敬爱他的。”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县)。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在楚国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本为楚国贵族屈瑕后裔,自小习武,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怀王青少年时的亲密朋友和楚顷襄王熊横的老师。他不但文学才能举世无双,而且其治国、军事才能也出类拔萃。楚怀王时他的强国富民、举贤治政、联齐抗秦等改革方略得到实施,曾将楚国的势力推至高峰。但他的改革主张正如吴起变法一样大大冲击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贵族集团的联合反对;联齐抗秦战略被秦相张仪收买的子兰等人离间,怀王听信谗言,罢免了屈原的官职并将之流放;在识破秦邀怀王入秦的阴谋后,屈原毅然回到郢都劝阻怀王入秦,怀王不听,入秦后被囚,客死秦国。顷襄王上位后因为屈原力主接回被秦所囚怀王之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洞庭湖一带。约公元前年,屈原游走沅湘、溆水时,那儿秦楚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屈原不得不“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怀着忧国忧民的哀伤,顺着沅湘分流之汨水,骑着高大的白马,经过湘阴临泚口(后有屈原行祠、白马寺纪念屈原、杜甫在此写《发白马潭》),转道达到了古罗城这片南土----磊石山、凤凰山。屈原选择在此地定居和沉江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交通便捷;这儿是长沙的北大门,是楚国洞庭湖的中心之地,磊石山又是重要的湘水第一驿站“罗汭”,信息灵通,能上通下达,屈原内心也一直在渴望复出。二是屈原先祖故居、“狐死必首丘”的故土情节;罗地至长沙,《长沙府志》中记载是其先祖熊绎的封地“熊湘”;南边不远就是营田黄陵二妃墓,此地磊石山、凤凰台又有黄帝、舜帝南巡的传说。三是屈原的抗秦强楚之梦一直没有放弃。这儿集中了同祖共姓(芈)的罗子国族人,另有楚灭吴国后利用吴国兵用龙舟所建立起来的水军也集聚在土星港和磊石港这罗汭之地。罗子国有一支高度服从楚国调动的军队,而罗王与屈原关系融洽。四是屈原的好洁性格。河泊潭为深潭,水至清,符合屈原清高孤傲,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五是此地南有黄陵山黄陵庙、西有磊石山龙王庙、北有黄帝凤凰台,是龙文化、凤凰文化、巫文化集中展示之地,符合他理想浪漫的情怀。屈原回不了故土郢都、江夏,他只能把此地当成自己的另一处故土,自己的“首丘”。相传屈原达到磊石山后,主政的罗宣王获得信息,连忙把屈原接到了罗城。在罗城,屈原与罗宣王谈了许多事。他分析了“国际”形势,认定如果不联齐抗秦,秦灭楚是要不了多久的事情,所以罗国要加强军事力量,以应对秦兵讨伐。罗宣王听从了屈原建议,加强了罗军的训练和防备。屈原登上罗城,北望郢都,忧心忡忡。罗宜王因为怀王南巡时屈原为他解围一事,心生感激,劝说他别太难过。于是邀请屈原在罗国任职,到罗城居住,可屈原没有答应。屈原要居住到磊石山交通站附近去。磊石山上有龙神庙,是罗人祭龙的场所,也是湘水过路船只停泊的中心之地,流动人员众多,是楚军驻扎之地,罗宜王认为那儿并不安全;磊石山四面环水,如巨舰泊在洞庭湖中,风高浪急,翻流水滚动,所以也并不适合长期居住。而罗渊北的玉笥山与磊石山相隔十多里水路。磊石山堵住了洞庭西浪,八里水港就成了罗汭港,罗人称之为罗渊。玉笥山上有罗人所建的祖庙名南阳庙,于是就将屈原安排此庙居住下来。这个地方北边就是凤凰台、西边就是汨罗山(南北朝时的汨罗戍地因名),东与罗山相隔三十里,屈原可以骑马到罗山南渡(今有南渡桥)过河抵达罗城。玉笥山是隋置玉洲于此,而得名玉笥山的。罗渊是屈原沉江之地,今名河泊潭,与磊石山十里之隔,屈原沉江后,此地被人称为屈原潭、汨罗、汨罗渊、故渊。《湘中记》:“屈潭之左玉笥山”,就是此地。《屈原外传》:“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说明此处玉笥山,是屈原故居之地。元《汨罗庙记》载,南阳和尚占屈原故宅为南阳寺,明洪武年间《汨罗庙记》载,迁建南阳寺,重修汨罗庙。所以南阳寺将屈原故宅牌一同迁建到了翁家港。汨罗江才有了两处屈原故宅。据传南阳庙供奉的是楚人罗人共同的祖先祝融,与磊石山龙神庙东西相对,在重大节日中或者有重大行动前,罗王都会带领子民在磊石山祭龙神、在南阳祭先祖,以求龙神、先祖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此,此地被称为南阳里,也形成了一条南阳街,也成就过宋代的南阳古市。宋胡哲《重修县西行祠记》:“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行祠三:一磊石,一茇子市(临泚口),一县西。”说明南阳是指玉笥山上的屈原故宅,与汨罗渊在一起。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从此而说南阳名有可能是纪念祝融的。今天凤凰玉笥山上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南岳庙,应是南阳庙的留存。屈原在《离骚》中自述家世时所说的“朕皇考曰伯庸”一句,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就说“庸与融同”。“祝融”既可以写作“祝庸”,“庸”前冠以“伯”字则是一种尊称。可见屈原心中的先祖,可以理解成“祝融”。对于屈原故宅的居住环境,《拾遗记》记为洞庭山浮于水上,就是磊石山。而古史记载玉笥山,旧名石帆山,当指磊石山,汨罗地只有磊石山是石头山。后人按屈潭之左来认定玉笥山,才到了凤凰山的西南。《拾遗记》记屈原在此披香草、在此沉江、楚人在此立庙。东方朔《哀命》云:“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从水蛟而为徒兮,与神龙乎休息。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湘水、玄舍、幽门、穴岩石、窟伏、水蛟、神龙、山石、崭岩,说的就是玉笥山对磊石山的地理环境。唐代封昭灵侯的第一座屈原庙就是磊石庙,这是楚人所立的中国第一座屈原庙。从此而看宋前的记录而言,屈原跟磊石山有很深的渊源。当时,屈原很高兴地答应了罗王的安排,在此庙居住下来,并主动承担了祭祖之责。此庙也就成了屈原跟罗王商讨军国大计的地方,屈原在此一呆就是九年。相传南阳庙与汨罗山之间有条河,屈原称之为沧浪河(玉水);在河上有座木桥,是屈原经常饮马、洗脚的地方,后人名为濯缨桥。此地有一块屈原盘马的石头,叫盘石马迹,留存于今。《异苑》记:“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在沧浪河的南端,是凤凰山达磊石山的渡口,边有一个供过渡者和渔民们躲太阳、避风雨的亭子,屈原经常在此与待渡百姓交谈;屈原与渔父所言,就是在此发生的。屈原在此亭内获得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素材,也在此写作了《九歌》,后来大家把此亭称为独醒亭。在汨罗山西凤凰嘴处,有一块石头叫钓鱼台,相传屈原忧愁烦闷时钓鱼的地方;在玉笥山脚下有一座泥巴小山,叫笔架山,相传屈原写《离骚》时,书简飘落于此,此山至今仍在。平日,屈原有时会被罗王邀请到罗城察看,担当祭祖主持;他也经常与渔民打交道,了解民风民俗,甚至参加乡民的葬礼,收集巫歌,还亲自为人主持祭祀活动,得到了这一带乡民的热爱,此地的民众都喜欢称他为夫子。汨罗人喜欢称呼男人为夫子,这习惯就来源于此。而磊石龙神庙,只有在汨罗江发大洪水的时候,屈原才会到那儿去居住个多月,水一退又会回到南阳庙。据传,罗王根据屈原的建议建立了一支服从楚国调遣的龙舟水军,驻扎在土星港、磊石港口,以应对西方不测。后来这支龙舟水军在收复失地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在打捞屈原时成了先头部队,造船技术也赢得了“罗人善造杉木舟”的名声。他经常仗剑行吟在汨罗江边,有时还为乡民作些打抱不平之事,深得罗人喜爱。他常常在磊石山、凤凰台上北望郢都,忧心祖国,愤然写下等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篇。传说他在黄陵山落卷坡作《湘君》《湘夫人》《天问》,在玉笥山笔架山写《离骚》《九歌》,在磊石山上作《山鬼》《悲回风》、在河泊潭边作《河伯》、在汨罗山写《渔父》《怀沙》。他如此过了9年著书立说的晚年生涯,从而与罗子国结下了渊源。二、屈原自沉河泊潭公元前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郢都,拉开了楚国灭亡的序幕。居住在凤凰台玉笥山的屈原,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屈原感觉楚国将走向亡国境地,他决定效法先人以死殉国,以唤醒楚王、唤醒国人,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选择楚人端午在磊石山龙神庙祭龙的日子,怀石自沉汨罗江河泊潭。屈原沉江,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流传于世。汨罗江清代后流传最广的是《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头》。 说是屈原沉江后,罗军和民众一同划舟打捞屈原,但打捞十天,才在离磊石山三十里的晒尸墩将他尸体弄上岸来。原来是汨罗江倒流将他尸体顶托到此。上岸后,屈原脸部被鱼、蛟咬出半边,屈原的小妹屈姑和女儿女媭为之打上金脸。为防盗墓,屈原尸体安葬到渊北汨罗山后,又在罗山弄出十二座新坟,把罗山也叫成了汨罗山。从历史的记载中,屈原墓自唐代起一直与屈原庙在一起,在汨罗戍地的汨罗山上。今人由于没有澄清汨罗山就在渊北,十二疑冢清后又顶着个汨罗山名,所以屈原墓至今是个疑冢。事实上由于历史资料的欠缺,楚至汉的多年里没有屈原的任何资料,故而屈原沉江后是会真的找到了尸体,还有待对凤凰汨罗山上的屈原墓进行考古证实。屈原沉江的另一个版本是秭归众口一词的《易服救主》。传说顷襄王时,由于屈原离开了楚宫,没有人直言,楚宫在子兰等人的把持下,已堕落得不成样子,秦军经常犯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后来又攻破了郢都,并追杀顷襄王。顷襄王非常悔恨,悔不该当初亲秦,但又不甘心楚国近年的基业毁于自己手中,于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罗江一带的屈原,就去找他商议救国大计。屈原在磊石山楚王离宫见到了楚王,一心报国的屈原连忙把他请到了房内,商讨救国大计。不久,罗宣王哨兵发现了沅水方向来了黑压压的一片秦国追兵,原来是楚宫有人告密,秦兵来追杀楚王了。楚王想自杀以谢国人,被屈原阻止。说“楚国现在不能无主。您要回到楚地,重整军队收复失地。还是我和大王互换衣服,让罗宣王带您从汨罗江东走,我带罗兵断后阻击秦军。”屈原指挥罗兵利用磊天险进行抗击,龙舟水兵跟秦水军在磊石港进行了激烈搏杀,但还是败退到了罗渊。罗渊和玉笥山之间架有一座浮桥,是乡民到大洲上打草的通道。屈原从龙舟跳上浮桥,高声呼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朕誓死不擒。”说完抱起一块石头,在秦军的视线下纵身投进了罗渊。眼见“楚王”沉入潭底,又见罗国平江方向下来了另一支龙舟部队,还有附近的许多鱼船,浩浩荡荡,秦军只好鸣金收兵。而楚王却在罗宣王保护下,从汨罗江逃到了平江,后从平江安全回到了楚国另一都城。· 顷襄王得知屈原沉江后痛哭流涕,命令罗宣王组织水军打捞屈原,百姓得知屈原自沉后也都悲痛不已,纷纷行舟一同前来抢救,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其身体。屈原尸体打捞上岸后,民众将其安葬在故宅地罗渊之右的汨罗山上。楚王为报答屈原的救命之恩,赐屈原按楚王红棺葬礼仪给予厚葬,并颁端午让王位给屈原十五天。屈原沉江的壮举唤醒了顷襄王的斗志,楚国的历史因顷襄王的觉醒而得以延续。《楚世家》记楚顷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顷襄王在楚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采纳了屈原的救国、治国良策,依靠人民反秦的力量,一心聚集残兵,收复失地,治理国家,才使得楚国的历史又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屈原在凤凰玉笥山南阳庙、磊石山落脚,在河泊潭沉江,完成了屈原在汨罗江完整、悲壮而又辉煌的晚年人生。河泊潭产生的“汨罗”,将汨罗江屈原文化形成了一个核心。宋玉、唐勒、景差、贾谊、司马迁、颜延之、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张孝祥、黄庭坚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巨匠都曾亲临河泊潭纪念屈原、弘扬屈原精神,集聚了一部厚重而浩如烟海的纪念屈原文化史。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列传》等纪念和歌咏屈原爱国思想的大量文学作品,如宋玉的《招魂》、刘向的《九叹》、颜延之的《祭屈原》、杜甫的《祠南夕望》、李白的《江上吟》、韩愈的《湘中》、柳宗元的《汨罗遇风》、张孝祥《磊石》《金沙堆》等等,都是作家亲临河泊潭吊念屈原后,写下的传世之作。正是历代华夏文化巨匠,一同将汨罗江屈原文化、二妃文化、洞庭文化、龙舟文化推到了华夏巅峰;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因此成为构建湖湘文化及至华夏文化的一大主流。三、一江千古属斯人汩罗、汩罗江、屈原潭这三个名字本来就是纪念屈原在河泊潭沉江殉国的。但今天汨罗江的泛指,大家都不清楚汨罗江的来龙去脉,而将正宗的汨罗江地河泊潭淡忘了。所以有必要说一说汨罗江与河泊潭的关系。河泊潭旧称罗渊、屈原潭、汨罗渊、汨罗、故渊,是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距古罗城遗址三十里。《水经注》载:“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荆州记》载:“汨水西流注湘,去县(罗县古罗城)三十里,名屈原潭,即原自沉处。”河泊潭本为汨罗江口的一处深潭,距磊石山龙窝十里许,旧与湘水一体,在湘水荞麦湖中。为磊石山东南与凤凰山相接的一片大水域,是旧志所称龙窝之地,说明此处地下有地下岩洞,常常在磊石山周边出现“翻流水”,旋涡众多,今磊石山西边依然可见。故汉朝贾谊为长沙太傅在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太史公亦适长沙,经磊石观屈原自沉渊、古诗人都写屈原沉湘水。屈原沉江后,自楚始,人们在此渊北汨罗山上建屈原庙(统称汨罗庙)、唐立屈原墓纪念屈原,让其:“灵归于泉,魂归于祠,尸归于坟。”是延续了多年的纪念屈原的中心之地。虽然祠庙时兴时废,一直到乾隆二十一年(年),此地屈原庙才被整体移建到今屈子祠地,离了沉江地二十多里。同治十二年(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重修屈子庙,年拆毁。保存年之久的屈子祠才成为今天汨罗江纪念屈原的中心之地。(一)要说清汨罗江与河泊潭的关系,得从汨罗来源说起。打开权威字典词典,我们看到的“汨”都是解说“汨罗江”的。“汨”字并没有作其它用途的解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最早用“汨”名水的是屈原自己。《怀沙》诗中有两句诗提到汨水,其一“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解说汨水源流来自湘水;其二“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解说的是屈原顺着沅湘所夹的河流“汨”来到了古罗这片南土;这就是汨水的最早出处。不过“汨徂”之汨有人认为是“汩”形急流貌;也有人认为是汨,汨水抵达这片南土。两种解说应该都有道理。汨罗的最早出处是贾谊《吊屈原赋》“侧闻汨罗”“自沉汨罗”,之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把屈原“自沉汨罗”记入国史后,汨罗名名扬天下。那么这个汨罗是不是屈原生前罗地就有了这水名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查找《说文解字》发现《水经注》解说的“汨水”是早就存在的“水”:“出豫章艾(县)。西入湘。水西过长沙罗县西。又西至磊石山入于湘水。按水经言不言汨。诸书多言汨不言。考之于今。则由江西宁都州径湖南平江县至湘阴县入湘者,但有汨水,别无水。则汨之为古今字憭然。依水道提纲,汨水出平江县。西北至归义驿。又西分为二支。一支西流(罗水弯河),稍北于山麓(黄陵山)西入湘。一支北流数十里(汨水灰滩河),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罗口。许书葢本同水经。有无汨。而后人妄增汨字。故其文不类许书。屈原所沈例所不载。”此水跟《水经注》所记的汨水就是同一条水流,说明郦道元将水改成了汨水,而这一改称,就把屈原所名的汨水沅湘源流,变成了来自江西水(修水)的源流。修水一直到今天,还是用的水名。水名来源传说是远古时候,湖南下游缺水时要从江西买水,而江西缺水时又从湖南买水,因此就名成了一条买卖的水流。所以郭嵩焘说:“《水经》水分明在,终古贻讥郦道元。”虽然郦道元以汨水换水,但古人对汨水源流的认定都不糊涂。都没有认定纪念屈原的汨水是水,而认定汨水是湘水。河泊潭是千古公论的屈原沉江点。清光绪《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水利志》载:“河泊潭在鸭舌港西北,见洪武册,一作河步獭潭,据盛宏之《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西流注湘,去县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水经注》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为什么贾谊、司马迁把罗渊、河泊潭名成了汨罗?《屈原贾生列传》集解、索隐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这一句解说的原由是因为汨水在罗地的关系,所以把此地的汨水名为“汨罗”。不难看出,叫汨罗是因为屈原《怀沙》这沉江前的绝笔之作,提到了沅湘分流之“汨”水,认定屈原所沉的是湘水之滨的汨水,所以叫汨罗。此说与罗水()是没有关系的。原由何在?今天磊石山、玉笥山南,营田边山、河市狮子山北,罗城西所包围的一片区域,明代前就是一片水域,有“三十六坪,四十八汊”之称。而这个坪,指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沙洲和土墩,汊指的是如网状的河流和湖泊。至今还留有的坪有晒尸墩、金沙洲、青洲、大洲;湖泊有古湖、黄湖、荞麦湖、莲湖、香炉湖、枫林湖、茨塘湖、狄湖等;河流有河市河、灰滩河、黄金河、大湾河、土星港、古塘汊、青港、沉沙港等;长江、洞庭枯水季节洲和沙滩会露出水面,丰水季节则跟湘江连成汪洋之水域,本来就是青草湖东汊,是湘水之中的湖泊,故而历史记载罗子国迁“湘水之阴”,就是湘水之南说,湘阴继续沿用此说法。按今天的湘江而言,如果屈原管理区的湖泊不是湘水,而是水的话,那么就会称水之阴或者罗水之阴,这道理是明显的。说明屈原区境的湖泊都是湘水。《湘阴县图志》记载有三水出现在湘水东,就是罗、汨()、湄三水。汨水入湘江在营田东町口(今推山咀)、罗水入湘江口在沉沙港、湄水入湘口在土星港,汨、罗二水复合在河泊潭,从磊石入湘江。屈原所称之汨应为三水合称是很有可能的。贾谊到河泊潭写“汨罗”时,距屈原投江殉国仅年,距战国结束仅30年,距楚国灭亡仅47年。他吊屈原之地就在河泊潭。所以后世众多专家都持汨水是沅湘分流的观点,支持屈原的分流说。王逸在注“汨”时说:“汨,流也。言浩浩广大乎沅湘之水,分汨而流,将归乎海。”……他们全部把汨水的源流归入湘水之源流。屈复说:“‘浩浩’,广大,‘汨’,汨罗,汨水乃沅湘之分流也……”,古人的这种认定一直到清朝,如清朝越南使者潘辉《过汨罗吊屈灵均》作诗也说明:“湘江二支,下流分二支,左(东)一支名汨罗江,右(西)一支名湾河”,说明汨罗江是湘江分支。汨罗江能倒流,并不是传说,其实是汨水倒灌罗水()所致,也充分说明汨水是沅湘分流无误。近看唐诗里所写的汨罗,诗人所写屈原沉江的环境大多提到湘水、洞庭、汨罗等水名,说明他们认同的汨水也是湘江分流的概念。如李白《行路难》“屈原终投湘水滨”。《古风》“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雍裕之《听谈沈湘》“秋风一奏沈湘曲”等等,都在说明汨是湘水分流。所以古人汨水的区域完全确定在湘水之滨,就是河泊潭至湘江区域的“汨罗江”。那么郦道元是怎样认定的汨罗呢?《水经注》“……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汨水概念在湘水边,所以只说水东出就是“水”来源于“桓山”。他同样没说哪儿是汨水,只说了汨水的水之源流自哪来。那么“汨罗”在哪?“……汨水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水亦谓之罗水。”到罗县北提汨水,是因为此水已经进入青草湖东汊了。“汨水又西迳玉笥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汨罗”名从屈潭出现。为什么这个地方叫汨罗?《水经注》再解说:“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所以《水经注》名汨罗渊的“理论”依据是贾谊名此“汨罗”“司马迁也名此“汨罗”。北魏时期在凤凰山西南设立了汨罗驿站,所以“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可见古人定论的汨罗就只指的河泊潭、屈潭,是纪念屈原而命名的水名,郭嵩焘说:“汨罗哀屈原也”“汨罗在罗城西”。查找写汨罗写汨罗江的诗词,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代前的诗人,写的是汨罗而没人写汨罗江,唐代诗歌中没有一首诗写的是汨罗江。说明这个汨罗仅仅指的是汨罗渊,就是一个潭,就是河泊潭。汉东方朔《哀命》“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汨罗江什么时候叫起来的?汨罗到底从什么地方开始称汨罗江的?辛弃疾《忆李白》“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此诗中开始出现汨罗江了,可以说把汨罗水称为江是从辛弃疾始。查宋代地理著作,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沉江处叫汨罗江,就是汨罗渊叫汨罗江,也可以说河泊潭叫汨罗江。仔细考察文人们认定郦道元汨水源流说的时间,当在清代这段时间。这主要是洞庭东汊的地理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之故。根据《湘阴县图志》记载,明代后江西移民大量集聚湖南境,罗城西也来了黄、谢、彭、湛、胡、熊、周等几支人口规模较大的移民,再加上湖北、河南移民也来到此地,围垦了公悦、大洲、三合等大院落,将罗城西东汊大洲的三分之一变成了陆地,大洲是沙性土壤为主,入湘的两大河口罗水和河市河(汨水)明显地露出5-10公里之长。因此清时李元度来此考证出来一条源自岳阳县的一条“罗水”,从今罗城东北对岸双江口入“汨”,此说曾经受到他的亲家郭嵩焘的质疑。但此说并没有影响《湘阴县图志》罗水、汨水标注。因为罗水汇入的还是罗城北的罗水,而汨水被标注到了罗城南了。这条罗水没有影响古人,但严重误导了今人。所以有人想当然地写出汨水、罗水在双江口合称“汨罗”,进而将汨罗江的概念向上而溯。清《一统志》记载:“汨罗,江名。……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日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特别说明汨罗是江名,从什么地方称江,汨水罗水“复合”后称汨罗江,排除了双江口的讹传,这是认定《水经注》屈潭后叫汨罗的口径。所以河泊潭独立名为汨罗江有多年历史,这点是任何时期也否定不了的,民国后汨罗江因汨罗火车站而泛指到上游。根据历史资料研究,玉笥山、汨罗山在清同治年间东附于名山和罗山之上,加上当代对汨罗的认知是一个县级名称的认知,屈原文化遗迹地也就糊涂起来。研究者借大家的不了解推出双江口后称汨罗江、屈子祠旧地址无考、屈原沉江在大邱湾屈潭等论,避开了河泊潭的名称,进一步埋没了河泊潭处长达多年的屈原文化遗存。所以为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有必要了解汨罗山、玉笥山的旧地在什么地方,就能清晰地知道河泊潭曾经是多年纪念屈原的中心之地了。《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玉笥山、屈潭、汨罗山、汨罗江、磊石山,从东到西非常清楚地载明了具体地点。汨罗山、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凤凰台南的两个山头,两山全长大约六里之长。《明史》《一统志》《通志》上都将玉笥山、屈原潭、汨罗山定位在“县北七十里”这个距离上,可见纪要是有依据的。汨罗山、玉笥山都在河泊潭,河泊潭哪有不成为古代纪念屈原的中心地之理?从汨罗地名来看来,第一个地名是凤凰山上的汨罗戍,此驿站所落之山上汉代始建、唐宋元明清时代陆续重建的屈原庙都称为汨罗庙;元代出现汨罗山名,明清相关史册中均记载此山上有屈原庙、屈原墓,因为屈原墓在汨罗山上。但要说明的是此屈原墓不是疑冢,是唐代立碑的屈原墓,今天的汨罗山是清代光绪年后因十二疑冢将罗山改称为汨罗山的。所以清光绪年间建设粤汉铁路时(年)罗城西的火车站名为汨罗站,年设立汨罗县,地名也再次得到扩展。河泊潭位于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村。清朝曾石碑说明是屈原沉江地,此石碑今已不见。年,河泊潭被公布为汨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标志:“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此处怀石投江殉国。”年,当地百姓自筹资金在此新建“怀沙亭”,用来纪念屈原。实际上河泊潭又名屈潭、汨罗渊、罗渊、汨罗,而没名过沉沙港,沉沙港在另处,只有一条分流在河泊潭通沉沙港,是工作人员没有认真考究而写上的另名。年10月,湘阴县实施汨罗江围垦工程,炸开与玉笥山相连接的周家垅,将泛指的汨罗江改道从凤凰山、磊石山北入湘水、洞庭,而“汨罗江”滴水不漏全部围垦进了屈原农场。从古今真相而论断,汨罗也好汨罗江也好,都是因为哀悼屈原而产生的一条“一江千古属斯人”的河流。根据相关历史史料分析总结,磊石山和河泊潭地集中留下了清前所有汨罗江屈原文化的遗存。有渊北玉笥山三闾宅(元代和尚占为南阳寺,明代整体移建翁家洲);有屈原庙,一在磊石山、二在汨罗山(三闾祠、汨罗庙,清乾隆二十一年整体移建名山(附为玉笥山));有屈原墓、屈原塔、招屈亭、独醒亭、濯缨桥、汨罗书院、笔架山、钓鱼台、香炉湖、姊归山、剪刀池、凤凰台、贾谊吊屈台、司马迁吊屈潭等也在先后出现在河泊潭两山之间。河市有晒尸墩、雅步园,凤凰有琴棋望、沉沙港、营田有落卷坡等均在屈原区境内。有龙舟竞赛地龙船坡、龙船头、龙船港等等,有今建的怀沙亭、屈子诗园。汨罗市有清代移建的屈子祠和清前民间传说的罗山屈原十二疑冢,有今建的屈子文化公园。屈子文化公园现已发展成为汨罗江屈原文化传播的中心之地。屈原在河泊潭玉笥山落脚,在河泊潭沉江,在河泊潭汨罗戍(山)安葬,完成了屈原在汨罗江完整悲壮而又辉煌的最后人生,自此也产生了一个“自古端午为屈原”的节日,河泊潭也成为屈原灵魂的归属之地。四、汨罗山上屈原庙汨罗山是今凤凰山最西南端的一个山头,河泊潭渊北,旧为汨罗戍地,今统称为了凤凰山。屈原庙是汨罗江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地表建筑,它曾经屹立在汨罗山上多年,与磊石山洞庭庙遥遥相对,成为洞庭湖的一大景观。解读着汨罗江纪念屈原的悠久历史,见证汨罗江龙舟从沉江地飞跃到洞庭湖,流传全国。杜甫曾在屈原庙写下《祠南夕望》,留下“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的千古绝唱。河泊潭汨罗江的屈原庙又名三闾祠、磊石庙、汨罗庙、屈原祠、忠洁侯庙、清烈祠、屈子庙。光绪七年版《湘阴县图志》记:“三闾祠在县北六十里汨罗江者,相沿为汨罗庙。乾隆二十年,知县陈钟理改建玉笥山上。其特祀于湘阴者曰汨罗庙。”《志》案,唐天宝七年(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说而下十六人,置柯宇致祭长沙郡楚三闾大夫屈原;梁开平元年(年),封屈原昭灵候(磊石庙);宋元丰五年(年),改封忠洁侯(汨罗庙);政和元年(年)后统一为清烈公(汨罗庙)、元延祐五年(年)(汨罗庙),加封忠洁清烈公(汨罗庙)。明洪武二年(年)封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汨罗庙)。经过专家考证,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封屈原“昭灵侯”。《旧唐书·哀帝本纪》载∶“三间大夫祠,已封昭灵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查找史料,屈原磊石庙为楚立屈原庙无明确肯定的文字记载,但在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在磊石山上设屈原行祠的记载。汉代始汨罗江屈原庙(汨罗庙)的具体地点在沉江地河泊潭渊北汨罗山上。(一)有盘石马迹的汉代屈原庙《拾遗记》云:“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长沙府志》把《拾遗记》这段文字加注标题《屈原隐居洞庭山》,写的故事是怀王在此作潇湘之乐、屈原受贬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在此立祠,说明此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那么此屈原祠,就是磊石庙,《湘阴县图志》也记:“三闾祠旧传在磊石山。”王锡龄《磊石山志》:“考磊石庙建自东汉,后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汉太守程坚碑记。汉未犹存。”《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盘石马迹位置在河泊潭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当今凤凰山上了七十多岁的人均亲眼见到过此盘石。石在《水经注》所云汨罗(戍)山东、屈潭之左玉笥山西。南朝颜延之《祝文》(祭屈原文):“访怀沙之渊,……然而祠宇久毁,……求建新祠。”说明颜延之曾将此地的屈原庙重建。(二)有洪州衙前军将题诗的唐代屈原庙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祠庙三闾庙:“屈平沉沙之处曰汨罗江,在岳州境内,正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写明唐代的三闾庙在沉沙处,宋始,沉沙地被名为汨罗江。唐太和二年(年),蒋防奉命在沉江地重建屈原庙。《汨罗碑记》:“愚则以为三闾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文曰,屈碑立兮,谗人泣兮;屈碑摧兮,谗人咳兮。碑号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阔,孤魂魄兮。”说明建庙后,已将屈原墓碑树起。《元和郡县图志》记:“屈原冢,在县北七十一里。”考地距正在春江嘴处。唐杜佑《通典》载:“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唐代汨罗就是汨罗渊,江是罗江。粱开平元年(年),萧振《三闾庙记》详细记载了修庙后的情况:“相府乃减净财于厚禄,模大壮于遗祠。……况重新庙貌,光被纶言。固可以大刷幽灵,全虑坟气。”说明坟也在屈原庙处。《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年)夏五月“丙辰……磊石庙旧封昭灵候(年),进封威显公。”说明这个磊石屈原庙在河泊潭处,可能因此地属磊石戍而名磊石。据宋胡哲《重修县西行祠记》:“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行祠三:一磊石,一茇子市(临泚口),一县西。”说明宋代时汨罗江的屈原庙肯定有两座。磊石屈原庙为行祠,所以也有可能唐代磊石庙也存在。《长沙府志》记洞庭龙神庙“在县北磊石山,汉时建,四月初八日祭。”《磊石山志》记称:“磊石山庙,旧为龙寿寺,一名万岁寺,唐时改建洞庭君庙,唐季封洞庭君灵应百谷尊王。”唐代的磊石庙已经改为龙王庙,龙王是水神、屈原也是水神,《壬申志》:“宋时洞庭有二神,封二王”,从而说明行祠与此庙一体。崔涂《屈原庙》诗云:“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这写的就是渊北的屈原庙;韦庄《鹧鸪》诗云:“孤竹庙前啼暮雨,汨罗祠畔吊残晖。”汨罗祠说明是唐代的汨罗庙。(三)右为庙左为冢的宋代屈原庙宋《岳阳风土志》记:“青草湖在垒(磊)石山,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记:“东岸始有人烟,曰龙渥(磊石山龙窝),……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入口十许里余即汨罗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十许里正是磊石山到河泊潭春江嘴的距离。宋淳裕八年(年),胡哲重修汨罗庙记云:“县北五十里为汨罗江,原之正庙,故冢在焉。谓安得访汨罗之滨,……始至之日,固有以庙地当正,庙宇当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其右为庙,其左为冢。”两山是指汨罗山(今凤凰山)、磊石山。磊石山与汨罗山相隔一个深渊,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年记:“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两据都说明庙与墓均在一起,河泊潭春江嘴地也正好离旧时湘江三里路。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彭淮诗云:“汨罗水绕三闾宅。”此诗之水是磊石山东的汨罗渊之水,南有汨罗江、北有白塘湖、西边就是罗渊磊石港。宋诗人许晟大有《汨罗庙》诗:“时人却道投潭死,不得其平所以鸣。”赵希鄂《汨罗庙》诗:“解印欲辞罗水去,祇倾罗水奠离觞。”汨罗二水在故渊复合,就成了汨罗水了,所以是辞罗水。河魏良臣《汨罗庙》“侯封忠洁缙绅外,庙立汨罗烟霭中。”宋胡哲云:“清烈公正庙,在南阳汨罗江”,南阳指屈原故宅,说明南阳在汨罗渊这个地方。而旧传南阳庙设为过屈原庙,王定民《书碑阴》记:“怀沙而投于江流,……邑有庙(屈原庙)者三,以见湘人思之多也。”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阳之故里兮,祠妥灵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轮困。”此南阳指屈潭之左玉笥山之南阳故里。进一步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在一起。端明大参高定子《新修汨罗庙记》:“明仲恢庙墟故址而新之,其知所当事矣。”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记》:“其祠之在磊石者,实为殷捐金以重修,萧振磨松而作记。”(四)东有汨罗书院的元代屈原庙元致和元年(年),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祠产甚丰,为南阳寺僧所据。泰定甲子(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产归祠,新其殿宇。明年,孙天才元质来继守,庙东创斋舍……据此记是宋淳枯八年,至此八十年中,祠产一侵于豪民,再侵于南阳寺僧,专恃地方官清理。今其碑尚存(墓碑),文字剥蚀多不可辨。《三闾大夫志》亦稍有修补,略存其概,以备参考。”此据是归“祠”,而不是归“寺”,说明重建的不是南阳寺而是屈原汨罗庙。从上据来看,元代出现南阳寺,推论是在汩罗山旁边的玉笥山屈原故宅建了南阳寺,所以南阳寺僧能非常方便地占据汩罗庙资产。清《湘阴县图志》在汨罗书院字条中明确记载:“刘行荣《汨罗庙记》:‘庙东仍创斋居,为庖舍供膳享。’是书院,旧建汨罗庙东。(宋淳裕八年)。有南阳古市,有万岁潭。《楚南水道考》:‘凤凰台下万岁潭,相传赵宋先人水葬于此。因名。’”所以元代汨罗庙建在河泊潭是无误的,南阳古市也说明是因南阳故居而名,河泊潭因此也有南阳之称。说明南阳指的是屈潭之左玉笥山。(五)相对屈原墓碑的明代屈原庙《长沙府志》记汨罗庙“在汨罗江上县北六十里,《水经》曰: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今废。洪武二年(年),知县黄思让重建,有濯缨桥,独醒亭,奉旨复号楚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于唐封昭灵侯,于宋封忠洁侯。”此据说明在渊北重建汨罗庙。明嘉靖二十年(年),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记:“始克修祀事于汨罗。……忠节清烈,如我公是处仅专祠焉,祀废不知几何年矣,……适有以南阳僧舍,数多所宜拆毁,请相去甚迩。遂发公帑馀金,命邑幕袁宪董其役,募夫徙建。凡为门、堂总若干楹,稍加涂饰,焕然一新。……摩挲断碑,乃知是庙元泰定间知州事宋侯春卿重建,并黜南阳僧徒归所侵地。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此记是南阳寺迁建的重要说明,“拆毁”的是“僧舍”,就是南阳寺。“徙建”的当然也是南阳寺,也可以说拆除南阳寺的东西,重修屈原庙。僧舍指僧人的住所也指寺院。南阳寺就是这次迁移到翁家洲的无疑,屈原故宅的牌子也跟了过来。“重修汨罗庙”说的不是迁建汨罗庙。从“稍加涂饰,焕然一新”来看,重新迁建一座汨罗庙也是做不到的。后面“摩挲断碑”“去今二百馀年,庙再新焉。”再次说明是重修无疑。崇桢二年(年),余自怡《重修汨罗庙碑记》记云:“三闾故有祠在汨罗,去湘治七十里。崇祯二年己巳,吏于下湘。考《图记》:汨罗在治北。……及问先生祠,则云自吾新安戴黄门前峰先生修葺后,至今缺然矣。……予同士民捐金三百两,命良民黄一凤董其工,逾月告成。”此记为一脉相承,说的是河泊潭的汨罗庙。《湘阴县图志》记明三闾行祠:“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临泚市,一在邑治广照寺。宋、元间,迁废靡常。祠在广照者,失其址,二百年未有议复者。”说明明代汨罗江的屈原庙有两座,正庙在河泊潭,行祠在磊石山。《明一统志》记屈原墓“在汨罗江与原庙相对碑额题曰三闾墓。”说明屈原墓与汨罗庙相对,在一起,与唐宋资料记载一致。《湖广通志二》记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屈原自沉处。”汨罗山、屈原潭、玉笥山均在一个方位,一个距离“县北七十里”,均在河泊潭周边是毫无疑问的。《湖广通志十三》:“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大清一统志》三十六卷记也载:“汨罗山,在湘阴县北七十里孤峙汨罗水中。”“屈原墓在汨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此据说明汨罗山与磊石山中隔汨罗江,是“两山对峙”。《湘阴县图志》记汨罗山又名烈女岭,“西有烈女岭、图经谓之汨罗山。玉笥山。”说明西边的烈女岭才是汨罗山,而十二疑冢的烈女岭在凤凰局东部,《纪要》记载与《图经》记载是一致的。(六)去江三里路的清代屈原庙清乾隆《湘阴县志》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湘阴县图志》记:“以五月初五日致祭,曰三闾祠。案,自宋时立庙县城,名三闾行祠,致祭皆于汨罗庙。雍正九年(年),重建屈子祠,加春、秋二祭。于是春、秋祭于县祠,其汨罗庙仍以五月初五日致祭,祭仪并同。凡黄陵、汨罗、三闾三处,共支祭费银八两。”这个屈子祠指县城行祠。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七年(年)、十三年(1年)两次使清,早于汨罗庙迁移时间年的7至13年,他所作的《三闾大夫》题注:“昔屈原别号三闾大夫沉于此,其坟与庙去江三里路。”说明故渊地有汨罗庙。河泊潭春江嘴离汨、罗复合口三里,离湘江也正好三里,这正是渊北汨罗山的长度。唐诗人清江《湘川怀古》云:“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这是可查的最早写屈原冢的诗,写到的地点在唐代的汨罗,就是汨罗渊,“浪势屈原冢”,汨罗水也就是湘江水之浪能泊向屈原冢。如此之地理环境,十二疑冢处是不可见的,因为此地离罗水有二公里、距今汨罗江有三公里。而渊北汨罗山就在江边、南北总宽度才一里不到。清张廷玉所编《明史》卷四十四记载:“屈原墓,即汨罗江(指渊)畔。有碑曰三闾大夫墓。王庄有诗:孤坟云寒猿叫断,荒祠日暮鹤飞回。《离骚》三复情何限,谩采苹花奠一杯。”“疑冢,在青草城东。王庄诗:疑冢何劳苦用心,没堆青草独相寻。屈原只葬江鱼腹,留得香风直到今。”这是史料中发现清前写屈原墓的第二首诗和写疑冢的唯一的一首诗。青草城指的是古罗城。疑冢在罗城东北方位基本也是对的。说明王庄先到了汨罗渊屈原墓,又到了疑冢。否定了疑冢的存在。所以疑冢的传说,最早源自明未、清初。另一个否定十二疑冢的是清代的黄世宗。《湘阴县图志》记载:同治六年(年),黄世崇《重立楚三闾大夫墓碑记》记:“《通志》及《明一统志》纪载甚详,汨罗山为今烈女岭,亦非解地,历二千余年并无疑冢之说,不足辨也。”乾隆二十一年(年),陈钟理《重修汨罗三闾大夫祠记》云:“……甲戌春,奉天子命来令湘阴,公馀访三闾沉渊故处,旧有祠,为湖水浸啮,垣瓦仅存,榱桷将圮。……今仅一专祠,顾任其颓败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风俗也。……盍迁庙而祀于此(指今玉笥山)。”此记明确说明屈子祠是从“沉渊故处”河泊潭移建,此处汨罗庙民国后才改名屈子祠,继承的是河泊潭汨罗庙衣钵。不知如何得出“原地址无考”?清朝同治十二年(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修建屈子庙。不过其地址已经在玉笥东大约两里多的一个山头,今河泊潭立碑处。李元度当年发起平江籍商贾仕子捐款,在这里购置土地,修建码头,新建屈子庙。一为纪念屈原,二为船只货物中转方便。此庙由平江县各盐号捐金购地,修建屈子庙,兼作商会公所。拥有两艘万担大船、五十艘千担中船以及几百条木船的平江商会,终于独掌梦寐以求的河泊潭码头。那是凤凰山最热闹的日子,湖北开艕、宝庆毛板、宁乡乌杆、平江木船纷纷鱼贯驶入平江港抛锚停泊,屈子庙祭祀香火兴旺。又一度成为纪念屈原的中心。屈子庙为砖木结构,所有建庙材料,均由平江县运来,每块青砖上均印有“平邑”二字。其建筑规模与结构均仿玉笥山屈子祠,正门较屈子祠略高,进申稍短,亦为三间三进。正门上方竖嵌“屈子庙”三个大字的青石门额,门两侧刊嵌青石刻成的李元度撰字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左右侧门上分别刊嵌“冰清”“玉洁”青石横额。三门的上方横排八幅堆画(学名石灰塑),均以传统戏剧故事为素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为方便来往船只夜晚进出,正门前立有一高高的旗杆,每到夜晚便将点燃的灯笼升至杆顶,以起导航作用。进正门为一宽敞高大的戏台,戏台上方为一八角藻井,藻井内龙盘凤翔,戏台前是石坪,两侧有跑马廊与后进连接,中进正中是一座硕大的四角亭,名“信芳亭”,取《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之意。亭由四根通天石柱擎起,石柱上一面有郭嵩焘撰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另一面有李次青撰联:“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此二联在年玉笥山屈子祠修复时悬于祠的前厅和中厅)此庙中进与两侧廊,平时为屯积货物之处;上进为神殿,供有“楚三闾大夫屈子之神位”牌,神位左有关公(财神)像,关公像两侧有关平、周仓像;神位右有女媭(屈原女,当地奉为送子娘娘)像;左右各悬钟鼓;出后门有一片小小的花园。屈子庙与玉笥山屈子祠于年同时公布为湖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屈子庙却于年当成“四旧”而拆毁。屈子庙拆毁后,其文物大多收入屈子祠。屈子祠保留年至今,成了汨罗江屈原文化遗迹中惟一的地表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