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当时:为农田注入硬核生产力
05:10
未知音频05:11来自新华社客户端
为了抢回因疫情耽误的农时,不少地区抓住气温升、墒情好的有利时机,通过科技扶持,搭建智能农业系统,为农田注入硬核生产力。
阳春三月,巴彦淖尔市临河农场八分场,三辆播种机正在田间忙碌,春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金带,是我国优质中强筋小麦主产地。近年来,受*策鼓励、订单支持等因素影响,全市广大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劲头越来越足,预计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万亩左右。
高标准农田的春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在湖南省永州市,当地农机部门搭建农民与农机服务组织网络对接平台,农民发布需求,农机主接单作业,双方快速连接,提高了春耕效率。
3月4日,在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村,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旋耕机在田里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周敏摄)
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时代迈进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试验田里,预先埋藏的各种传感器、感应器,实时记录田地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数据。
3月14日,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在试验田测量小麦群体密度。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准确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为田间管理打好科技基础。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不仅能让种植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掌握每片农田的生长状况。同时,试验田内的传感器与生产控制系统相连,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及健康状况,都可以通过生产设施进行精准干预,有的放矢地进行“把脉出方”。
记者:李云平、恩浩、柳王敏、骆学峰
编辑:吴炜玲、赵世芸、董琳娜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